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诗歌伦理”:语言与生存之间的张力 收藏
“诗歌伦理”:语言与生存之间的张力

“诗歌伦理”:语言与生存之间的张力

作     者:王永 Wang Yong

作者机构: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出 版 物:《南方文坛》 (Southe1rn Cultural Forum)

年 卷 期:2006年第5期

页      码:22-24页

摘      要:近来,关于“打工诗歌”,评论界有“伦理与诗歌伦理”之辩。有些评论者指出,“打工诗歌”是一种“生存中写作”,更具“现实精神”、“民间因素”。这种建立在“我手写我口”式的内在基础上的写作,是对“技术主义”的反驳,也“勇敢地表现出道德上的勇气”,并彰显了“我们时代的写作伦理”。针对于这些评论,钱文亮认为,这只是“诗歌界人士面对当前中国社会现实矛盾与思想文化分歧的顺势选择”,并动用了“来自诗歌之外的道德化伦理化的公共性概念”,因此提出,认为诗歌应遵循其自身的写作伦理法则,即“一种审美的角度,一种沉着的专业的态度”,通过“技巧”和诗歌形式,成就“能够保持苦难的重要与质感的、具体的诗歌文本”。这种话题的产生,与全球语境中伦理学成为新一轮的话语增长点不无关系,同时也与时下文学圈内关于“底层”、“草根性”的讨论相关。但在我看来,它更主要还是现代汉诗写作中关于语言/诗艺与生存/现实之间的纷争的“变奏”。纵览中国新诗史,我们可以发现,除却政治诗歌(文学)高度一体化的时期,语言/诗艺与生存/现实之间的纷争仿佛是一道绝佳的辩题,“正方”和“反方”从未停止过他们针锋相对的辩论,并往往因此形成创造力形态不同的创作社群——20世纪20年代的倡导“为人生”的文学研究会与主张“为艺术”的前期创造社;30年代的“诚心诚意试验做新诗”的新月派与标举“捉住现实”的中国诗歌会;40年代《诗创造》的内部分裂也是由于九叶派的主张与“现实主义”倡导者的意见不能统一而致;

主 题 词:诗歌形式 伦理化 语言 20世纪20年代 文学研究会 张力 “现实主义” 中国社会 前期创造社 “为人生”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05[文学] 

核心收录:

D O I:10.3969/j.issn.1003-7772.2006.05.006

馆 藏 号:203372292...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