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公共政策的行为途径:通向一个“心理国家”? 收藏
公共政策的行为途径:通向一个“心理国家”?

公共政策的行为途径:通向一个“心理国家”?

作     者:李德国 陈振明 LI De-guo;CHEN Zhen-ming

作者机构: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公共服务质量的‘助推机制’研究:理论 实验与应用"(716032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作为一种国家治理新方式的合约制:机制设计与有效性检验"(71473210) 厦门大学教师类基础创新科研基金项目"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出 版 物:《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The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 卷 期:2018年第5期

页      码:108-118页

摘      要:20世纪70年代后,行为经济学迅速发展,提出了大量与理性决策模式相违背的认知和行为特点,如"双曲贴现"、"冷热情感鸿沟"、"乐观主义偏差"、"认知吝啬者"、"偏好逆转"和"安于现状偏差"等。在行为经济学家看来,公共政策的调整范围,不仅有市场失败,还有"行为失败",需要政府以新的"家长主义"方式施以关爱之手,帮助他们做出正确决策。基于非对称家长主义和自由家长主义的政策设计,是目前行为经济学应用于政策实践领域的两种主流途径,其具体政策工具包括化繁为简、警示、默认、社会规范等。行为经济学已经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政策领域显露身手,形成了可以称为政策设计的"行为透视"途径,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被广泛实践,建设"心理国家"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之后的新一波改革浪潮。公共决策寻求行为经济学、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支持,是政策科学中的社会性回归和"人"的回归。在我国,结合国情和意识形态基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透视"与"心理国家"模式,具有现实上的需要,值得学界进一步思考与探讨。

主 题 词:公共政策 行为经济学 行为透视 心理国家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类] 120401[120401] 

核心收录:

D O I:10.3969/j.issn.1009-8860.2018.05.015

馆 藏 号:203380871...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