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胡适与“学衡派”:现代性的两种范式 收藏
胡适与“学衡派”:现代性的两种范式

胡适与“学衡派”:现代性的两种范式

作     者:黄键 

作者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文艺批评研究"(项目编号 10BZW007)阶段性成果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08B2018)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JA07056S)资助 

出 版 物:《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年 卷 期:2010年第31卷第11期

页      码:35-41页

摘      要:20 世纪的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往往成为不同现代性范式相互争辩的一个重要场地。胡适等人以"中国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来界定自己发起的这场文学改革运动,但是这种自我期许并未得到学衡派的认同,学衡派认为胡、陈等人的运动秉承的是卢梭开启的浪漫主义传统,恰恰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颠覆。"文白之争"鲜明地凸显了双方所秉持的不同的现代性范式的差异性。胡适等人的白话文理论对语言持一种完全的工具性的理解,力图将白话文打造成为一个全民通用的、书面语与口语一致的民族语言系统,即"国语",这个"国语"在胡适们的心目中,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标志与指标,也是推动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认为,胡适等人的"文学革命"运动是一场以国家工业化为追求目标的现代化运动,其秉持的基本文化精神乃是启蒙理性。而在学衡派那里,语言是艺术世界的构成物,也是特定文化习尚的表征,文言语体以及传统文学体式则是民族人文传统的一种积淀,在他们看来,这种人文传统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传统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文化的典范,因而他们力图维持这种人文传统的连续性,这恰恰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现代性范式的某种特征。因此,尽管两方的立场看似争锋相对,但是,实际上双方都秉持着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范式,而由于西方现代性范式自身的多元性,也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也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格局,并在此后构成了中国现代性格局自身的紧张状态。

主 题 词:胡适 学衡派 现代性 文学革命 人文主义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05[文学] 050106[050106] 

D O I:10.3969/j.issn.1673-2219.2010.11.011

馆 藏 号:203426132...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