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二次阳极氧化技术的理论依据及其局限性 收藏
二次阳极氧化技术的理论依据及其局限性

二次阳极氧化技术的理论依据及其局限性

作     者:朱绪飞 韩华 戚卫星 路超 蒋龙飞 段文强 

作者机构:南京理工大学软化学与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4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190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61171043 5107707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No.2009ZX01021-002)资助 

出 版 物:《化学进展》 (Progress in Chemistry)

年 卷 期:2012年第24卷第11期

页      码:2073-2086页

摘      要:二次阳极氧化技术在多孔阳极氧化铝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理论依据还不清楚。本文详细综述了二次阳极氧化和预压印技术的由来及其理论依据,阐明了二次阳极氧化过程中传统"场致助溶"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事实,分析了二次阳极氧化和预压印技术在多孔阳极氧化铝制备中的局限性和前提条件,并用氧气气泡模型对文献中报道的一些特殊孔道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诠释,揭示了气泡模具和氧化物的黏性流动对圆柱形、规则有序孔道的形成的重要影响,展望了电子电流和氧气气泡模具对多孔氧化铝、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和结构调控的指导作用。本综述对阳极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和机理的深入研究,促进其在光催化和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有重要的意义。

主 题 词:多孔阳极氧化铝 氧化钛纳米管 二次阳极氧化 气泡模具效应 形成机理 

学科分类:081702[081702] 081704[081704] 08[工学] 0817[工学-轻工类] 

核心收录:

馆 藏 号:203433335...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