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中医临床肝炎肝硬化主、次证候分类特征研究 收藏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中医临床肝炎肝硬化主、次证候分类特征研究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中医临床肝炎肝硬化主、次证候分类特征研究

作     者:张华 王磊 苏越 张琴 刘平 Zhang Hua;Wang Lei;Su Yue;Zhang Qin;Liu Ping

作者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研究院肝病研究所肝肾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高校中医内科学E-研究院上海201203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201508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CB50480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胆病重点学科(编号:sh2010) 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E-研究院建设计划资助项目(编号:E03008) 

出 版 物:《世界中医药》 (World Chinese Medicine)

年 卷 期:2014年第9卷第5期

页      码:541-544,548页

摘      要:目的: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临床肝炎后肝硬化中医主证候及其兼夹证候的分类特征。方法:规范采集明确诊断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表征及生物学信息;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PLS)对278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样本进行证候分类建模(设证候类型为因变量矩阵、相关临床信息为自变量矩阵,采用Leave-One-Out法完成建模),并以之对临床样本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和预测。结果:278例肝炎后肝硬化临床样本中,有证可辨者共计261例(93.9%)。主证候以瘀热蕴结证(108例)和湿热内蕴证(79例)最多,占71.6%;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合证候者215例,占82.38%。其中,主证候为肝郁脾虚证的45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29例,包括湿热内蕴证18例,瘀热蕴结证11例。兼夹2个次证的15例,均为瘀热蕴结和湿热内蕴证;主证候为湿热内蕴证的79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53例,以兼肝郁脾虚证者为最多(47例,88.7%),其次为瘀热蕴结证。兼夹2个次证的有9例,均为瘀热蕴结和肝郁脾虚证;在主证候为湿热内蕴与肝郁脾虚证的124例病例中,表现为两者复合证候的有76例(62.3%);29例肝肾阴虚主证候中,均兼夹1个次证,均为瘀热蕴结证;同样,108例主证候为瘀热蕴结者中,兼夹1个次证的78例,68例为兼肝肾阴虚证(87.2%)。结论: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复杂,以复合证候为主,且证候相兼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内蕴及瘀热蕴结4个主证候中,湿热内蕴和肝郁脾虚以及肝肾阴虚和瘀热蕴结组合是最常见的兼夹证候组合,反映了肝炎后肝硬化临床证候多虚实夹杂的特点,也表明中医证候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科学基础。

主 题 词:肝炎后肝硬化 中医证候 兼夹证 偏最小二乘法 

学科分类:1007[医学-药学类] 10[医学] 

D O I:10.3969/j.issn.1673-7202.2014.05.001

馆 藏 号:203443223...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