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1955—2010年淮北平原冬季农业气候变化基本特征与影响初探 收藏
1955—2010年淮北平原冬季农业气候变化基本特征与影响初探

1955—2010年淮北平原冬季农业气候变化基本特征与影响初探

作     者:李德 杨太明 张学贤 刘瑞娜 Li De;Yang Taiming;Zhang Xuexian;Liu Ruina

作者机构:安徽省宿州市气象局安徽宿州234000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合肥230061 

基  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遥感技术在作物生长模式及农业气象预报中的应用研究"(GYHY201106027) 中国气象局新技术推广项目"小麦种植天气指数保险模型优化及推广应用"(CAMGJ2012M24) 

出 版 物:《中国农学通报》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 卷 期:2012年第28卷第17期

页      码:301-309页

摘      要:为了给淮北平原冬季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55—2010年淮北平原代表站宿州市冬季(12月—次年2月)逐日气候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揭示了冬季农业气候基本要素和相关农业气候指标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55年间,淮北平原冬季气温明显升高,≥0℃的积温明显增多,1986年为冬季气温升高的跃变点,但冬季日照时数减少,年际间冬季降水量波动增大,气象干旱是冬季小麦生产中的主要气象灾害;(2)冬季增暖后,致使冬小麦处于缓慢生长状态,但是冬小麦完成春化阶段的最适宜和适宜的低温天数呈"一少一多"变化态势,以及暖冬促进小麦生育进程相应提前的事实增加了小麦顺利完成春化阶段和后期遭受春霜冻害的风险;小麦育种和引种宜选择春化阶段温度指标范围较宽的品种;(3)虽然冬暖对设施农业生产有利,但是不利于设施农业生产的弱光照天数在增加;同时,现有结构的设施农业生产,在冬季增暖背景下仍然存在较大的低温冻害风险,生产中应注意防范强低温,并科学设计温棚结构来应对日照时数不足。安徽淮北平原冬季气候增暖趋势明显,冬季光、热、水等农业气候基本要素和积温、极端低温、弱光照等农业气候指标呈现诸多变化,对冬季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有弊。

主 题 词:冬季农业气候 基本特征 影响初探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3[农学-动物生产类] 

D O I:10.3969/j.issn.1000-6850.2012.17.055

馆 藏 号:203450788...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