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新解“通感” 收藏
新解“通感”

新解“通感”

作     者:任漫丛 

作者机构:广东省肇庆学院美术学院 

出 版 物:《艺术评论》 (Arts Criticism)

年 卷 期:2008年第2期

页      码:94-95页

摘      要:一、“通感”研讨的现状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对艺术作品生发出的美感,一般不是逻辑的认知,更多的是意会、神遇和妙悟,因此通感的发挥非常普遍。“通感”一词出自钱钟书先生于1962年在《文学评论》上发表的《通感》一文,钱先生在原文中将“通感”定位在诗文写作方面,开篇即指出“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川”,然后举出诸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大量诗文范例,提出了“通感”这一术语。在这篇文章的影响下,学术界对“通感”的讨论开始不断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文学评论者认为,通感是一种诗文描写手法,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从“红”色的客观视觉跳跃到“闹”的主观听觉,

主 题 词:“通感” 《文学评论》 描写手法 审美活动 艺术作品 诗文 钱钟书 批评家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05[文学] 050101[050101] 

D O I:10.16364/j.cnki.cn11-4907/j.2008.02.001

馆 藏 号:203455754...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