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马克思视域下艺术生产的“为何”与“何为” 收藏
马克思视域下艺术生产的“为何”与“何为”

马克思视域下艺术生产的“为何”与“何为”

作     者:王丹 

作者机构: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语言批评的社会历史向度研究"(13YJC751053)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当代文论的语言维度及其知识语境与问题意识"(2013-GH-561) 信阳师院博士科研启动与青年科研基金(2012) 青年教师骨干资助项目(2013GGJS-17) 

出 版 物:《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

年 卷 期:2013年第36卷第10期

页      码:17-21页

摘      要:在消费全球化时代,艺术生产的实际情形发生了巨大改变。作为一种双向运作——物的符号化与符号的物化——的对象化实践,它既涉及到审美性、精神性与商品性的相互介入,更牵涉到艺术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复杂缠绕。如何立足现实来看待艺术多重属性间的相互关联,怎样正确引导、发挥艺术生产意识形态功能的积极方面,成为当下面临的紧迫问题。而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则启发着我们对新形势下艺术生产"为何"和"何为"问题的反思。

主 题 词:艺术生产 物化 符号化 文化政治 

学科分类:030504[030504] 03[法学] 030501[030501]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核心收录:

D O I:10.16524/j.45-1002.2013.10.011

馆 藏 号:203550636...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