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四川汶川七盘沟“7·11”泥石流破坏建筑物的特征与力学模型 收藏
四川汶川七盘沟“7·11”泥石流破坏建筑物的特征与力学模型

四川汶川七盘沟“7·11”泥石流破坏建筑物的特征与力学模型

作     者:曾超 崔鹏 葛永刚 张建强 雷雨 严炎 ZENG Chao;CUI Peng;GE Yong-gang;ZHANG Jian-qiang;LEI Yu;YAN Yan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基  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5-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30742 41190084) 

出 版 物:《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

年 卷 期:2014年第36卷第2期

页      码:81-91页

摘      要:2013年7月11日,四川省汶川县威州镇七盘沟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通过实地调查和测量,获取了98份建筑物破坏样本。泥石流中大石块、漂木和生活废弃物是参与破坏的主要介质;建筑物长轴方向与流向垂直时,更易遭受破坏;而长轴方向与流向平行且规则分布时,首个遭遇泥石流的建筑物会严重破坏,但也起到阻挡泥石流和耗能的作用,较好地保护了其后的建筑物;当建筑物分布不规则时,首个和凸出的建筑物均遭受冲击破坏;距泥石流出口和主流线越近,建筑物破坏越严重。分析建筑物破坏特征发现:受损建筑物表现的破坏模式因结构类型不同而异;若以梁和柱为承重构件,其破坏主要因柱体受冲后产生塑性铰或被剪断,致建筑物倾斜或倒塌,而以砌体为承重构件者,其破坏表现为承重墙体产生裂缝或垮塌致建筑物整体倒塌。参照建筑物破坏模式,以静力学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提出建筑物柱体和墙体破坏的临界条件计算公式。最后,依据泥石流的破坏方式和建筑物受损模式,将七盘沟建筑物的破坏划分为5个等级,并讨论了甘肃舟曲泥石流和本次灾害期间建筑物破坏特征的异同。本研究从案例分析的角度,为泥石流危险区城镇及居民点建筑物规划布局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主 题 词:泥石流 建筑物 破坏特征 力学模型 极限平衡理论 临界条件 汶川 四川 

学科分类:08[工学] 0837[0837] 

D O I:10.3969/j.issn.1672-6561.2014.02.012

馆 藏 号:203581823...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