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大鼠颈内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影响因素探讨(英文) 收藏
大鼠颈内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影响因素探讨(英文)

大鼠颈内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影响因素探讨(英文)

作     者:曹霞 曹秉振 赵玉武 

作者机构: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山东省济南市250031 

出 版 物:《中国临床康复》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年 卷 期:2004年第8卷第25期

页      码:5428-5429页

摘      要:背景:实验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对研究脑卒中发病机制、治疗及康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模型成功及稳定性因素为提高模型成功率提供实验依据。目的:探讨影响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成功率的相关因素。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全军神经内科中心动物实验室。动物:雄性Wistar大鼠75只,体质量260~350g,共分5组(n=15):A组:颈外动脉结扎(externalcarotidarteryocclusion,ECAO)+翼腭动脉结扎(pterygopalarteryocclusion,PPAO)+聚乙烯醇栓线;B组:E-CAO+PPAO+硅胶栓线;C组:ECAO+聚乙烯醇栓线;D组:ECAO+硅胶栓线;E组:假手术组。干预:A和B组采用丝线结扎翼腭动脉,近心端结扎颈总动脉,血管夹夹闭颈总动脉远端,在颈总动脉上剪一小口,边松血管夹,边进线(A组用聚乙烯醇栓线,B组用硅胶栓线),至有阻力不能再进为止。C和D组不结扎翼腭动脉,其余步骤相同。E组手术和结扎动脉与缺血动物相同,但颈内动脉内不栓线。主要观察指标:动物模型出现率;梗死体积。结果:A,B组动物的模型出现率较C,D组高,模型成功动物栓线进入颅内长度多在7mm左右,而不成功动物则多在4mm以下。A,C组较B,D组神经缺损症状出现早,同一时间内的梗死体积显著增大。

主 题 词:大鼠 颈内动脉线栓法 制备 局灶性脑缺血 动物模型 影响因素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类] 100204[100204] 10[医学] 

D O I:10.3321/j.issn:1673-8225.2004.25.062

馆 藏 号:203593001...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