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犬颈动脉血管再狭窄造模前后全血Mac-1表达的动态变化 收藏
犬颈动脉血管再狭窄造模前后全血Mac-1表达的动态变化

犬颈动脉血管再狭窄造模前后全血Mac-1表达的动态变化

作     者:李辉 董万利 范晨 Li Hui;Dong Wan-li;Fan Chen

作者机构: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省南京市210029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省苏州市215006 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省无锡市214023 

基  金:中华医学会海尔PSS临床应用与再研究项目(H8000311) 

出 版 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年 卷 期:2008年第12卷第39期

页      码:7691-7695页

摘      要: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炎症启动了新内膜的形成,最终导致再狭窄。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法建立犬颈动脉再狭窄动物模型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Mac-1(CD18/CD11b)、LFA-1(CD11a/CD18)阳性表达的动态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动物实验,于2004-09/2005-04在苏州大学免疫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健康杂种犬10条,体质量15~17kg,由苏州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用球囊扩张法建立犬颈动脉再狭窄的动物模型,术前,术后2h,4h,12h,24h,48h,72h,1周分别抽取周围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表面的Mac-1和LFA-1的阳性表达水平。术后8周取扩张颈动脉及对侧正常动脉作病理学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Mac-1和LFA-1的阳性表达水平。②扩张颈动脉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动物术后8周行血管造影检查,狭窄率为(65.00±15.47)%;病理学检查显示内膜明显增厚;单核细胞表面Mac-1在各时间段的表达,经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553,P=0.152)。术后12h左右开始升高,48~72h左右达到高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核细胞表面LFA-1在各时间段的表达,经方差分析差别无显著性意义(F=1.553,P>0.05)。结论:血管损伤可以上调单核细胞表面Mac-1的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生过程中的急性系统炎症反应。

主 题 词: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动物模型 Mac-1 LFA-1 

学科分类:0831[工学-公安技术类] 08[工学] 0836[0836] 

D O I:10.3321/j.issn:1673-8225.2008.39.031

馆 藏 号:203671446...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