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山东古代人群头骨上蛛网膜颗粒压迹的观察与探讨 收藏
山东古代人群头骨上蛛网膜颗粒压迹的观察与探讨

山东古代人群头骨上蛛网膜颗粒压迹的观察与探讨

作     者:张晓雯 郭俊峰 王子孟 郝导华 赵永生 朱超 陈雪香 曾雯 ZHANG Xiaowen;GUO Junfeng;WANG Zimeng;HAO Daohua;ZHAO Yongsheng;ZHU Chao;CHEN Xuexiang;ZENG Wen

作者机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济南250100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济南250014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济南250012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济南250100 

基  金:考古与历史学学科高峰建设计划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KG013) 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团队项目(IFYT17003) 

出 版 物:《人类学学报》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9年第38卷第2期

页      码:245-253页

摘      要:蛛网膜颗粒是由蛛网膜绒毛成组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有时会在颅骨内板上形成局限性压迹,当颗粒较大时会造成颅内局部骨质吸收,形成溶蚀状小坑。在以往的病理观察中,蛛网膜颗粒压迹多不作为观察统计对象,然其溶蚀状的形态却容易被误认为是某些病理性改变。本文通过对济南大辛庄、刘家庄、曲阜奥体中心等六个遗址出土的114例人骨标本的观察发现:1)蛛网膜颗粒压迹从古至今均表现出较高的发生率且两性间不存在明显差异。2)蛛网膜颗粒压迹的最大径平均值大致在1-6mm之间,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现象。3)蛛网膜颗粒压迹的出现位置最常见于顶骨和额骨,枕骨部位相对少见,但不同年龄组间的出现位置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此外,蛛网膜颗粒在颅内形成的溶蚀状小坑易与一些以骨质侵蚀为特征的疾病相混淆,如颅内感染、颅骨板障表皮样囊肿、嗜酸性肉芽肿、脑膜瘤等,需注意对其特征加以辨别。

主 题 词:古代人骨 山东省 蛛网膜颗粒压迹 特征 辨别 

学科分类:0601[历史学-历史学类] 06[历史学] 060305[060305] 060109[060109] 0603[0603] 

核心收录:

D O 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8.0027

馆 藏 号:203688609...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