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民俗仪式在电影中的叙事重构及意义生产 收藏
民俗仪式在电影中的叙事重构及意义生产

民俗仪式在电影中的叙事重构及意义生产

作     者:杨波 Yang Bo

作者机构: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基  金:贵州省社科联2019年理论创新联合项目(编号:GZLCLH-2019-077)“肖江虹小说的民俗书写研究”成果 

出 版 物:《电影评介》 (Movie Review)

年 卷 期:2019年第12期

页      码:65-69页

摘      要:“中国电影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吸收民俗的养分……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展示民俗风情的影片。”[1]民俗因其民间性、集体性、文化传承性等特质,在电影叙事中一直受到重视,而民俗仪式更是成为电影艺术无法回避的资源选择与叙事力量。因民俗仪式在“社会公共空间”的阈限内,具有“社会历史叙事能力”,其“与一般日常生活的习惯性行为不同”,具备“特定的范畴、特别的社会(社区)、特殊的知识系统的符号象征表述”。[2]加之其所携带的地域性、民族性、表演性等质素,自然让民俗仪式在电影叙事中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和阐释价值。著名学者张英进在讨论中国当代民俗电影时就引用唐纳德·萨顿的话指出了这种艺术趋向:“可以这么说,仪式代表了中国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所有错综复杂的中国特色。”[3]据此,本文拟在叙事学的理论观照下,从仪式叙事的人物设置、情节重置、价值重构等方面展开研究,以勘察电影中民俗仪式的叙事呈现及其价值生成。

主 题 词:电影叙事 价值重构 符号象征 叙事能力 民俗仪式 价值生成 人物设置 习惯性行为 

学科分类:1303[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类] 13[艺术学] 

D O I:10.16583/j.cnki.52-1014/j.2019.12.015

馆 藏 号:203793257...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