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没有听觉文化的声音研究——对本体论转向的一个批判 收藏
没有听觉文化的声音研究——对本体论转向的一个批判

没有听觉文化的声音研究——对本体论转向的一个批判

作     者:布莱恩·凯恩[美] 刘昕亭[译] 冯紫祥[译] Brian Kane

作者机构:耶鲁大学音乐系 中山大学中文系 上海大学法学院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当代文论与‘去黑格尔化’研究”(项目编号:13BZW004) 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论创新与经典重译”(项目编号:GD12 CZW10)的阶段性成果 

出 版 物:《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

年 卷 期:2019年第1期

页      码:129-154页

摘      要:"声音研究"和"听觉文化"常常同义替换地命名广泛的、异质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然而这两个术语之间依然存在着潜在分歧。声音研究领域的一些学者,通过转向声音的本体论和"表征与意义之下"的物质-情感过程,拒绝了听觉文化研究。在这篇文章中,我考察了三位作者(史蒂夫·古德曼、克里斯朵夫·考克斯和格雷格·海恩格)在声音研究中的"本体论转向",并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首先,我描述了三位作者共享的德勒兹的形而上学框架,然后讨论了他们的具体论点。接下来,我考察了古德曼的振动本体论。虽然古德曼声称要克服二元论(dualism),但我认为他的理论比他所拒绝的文化和表征论述更为二元论(dualist),而且在解释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方面更薄弱。其次是考克斯和海恩格的美学理论,他们都是本体美学(onto-aesthetics)的支持者,认为艺术作品可以揭示自身的本体论。我认为本体美学建立在一个范畴错误之上,混淆了具象(embodiment)与例证(exemplification)。由于这种混淆,考克斯和海恩格从建基于文化的类比滑到了对艺术作品的去文化(culture-free)分析。最后,我反思了"听觉文化"的概念,并提出声音研究中的"本体论转向"实际上是"本体书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对特定主体或共同体的本体论承诺和信念的描述--在其冒险中忽略了听觉文化的构成性角色。

主 题 词:声音研究 听觉文化 本体论 

学科分类:13[艺术学] 1301[艺术学-艺术学理论类] 

馆 藏 号:203827869...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