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应用16S rRNA PCR技术评价益生菌VSL#3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 收藏
应用16S rRNA PCR技术评价益生菌VSL#3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应用16S rRNA PCR技术评价益生菌VSL#3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作     者:张峻 罗燕 朱尤庆 ZHANG Jun;LUO Yan;ZHU Youqing

作者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消化疾病研究中心/湖北省肠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1 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 版 物:《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Medic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年 卷 期:2010年第31卷第6期

页      码:754-758,770页

摘      要:目的:应用细菌的16S rRNA/rDNA序列设计引物,PCR检测经益生菌治疗后肠道菌群的相对变化,观察益生菌VSL#3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一次性灌肠造成急性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并随机分成3组,即模型组、VSL#3组和5-氨基水杨酸(5-ASA)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益生菌VSL#3、5-ASA灌胃。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体重、大便的改变。1周后处死大鼠,观察结肠病理变化,比较每组炎症积分。留取大便样本,分别进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的培养、计数。应用细菌的16S rRNA/rDNA序列设计引物,对大鼠肠道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和通用细菌的16S rDNA基因进行PCR检测,并计算前3种细菌16S rDNA基因的相对扩增产物以观察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TNBS造模1周内各组大鼠均出现懒动、食量下降、腹部膨胀、毛色无光泽、体重下降、腹泻、便血的表现。处死后发现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结肠、回盲部扩张,局部结肠淤血、与周围组织黏连,肠黏膜有出血点、溃疡甚至糜烂或肠黏膜脱落,以模型组最明显。VSL#3组和5-ASA组的炎症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经PCR及细菌培养的方法均显示VSL#3组肠道大肠杆菌含量低于另两组(均为P<0.01),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显著高于另两组(P<0.01或P<0.05)。结论:利用细菌16S rRNA/rDNA设计引物,对多种肠道细菌相对含量进行PCR检测,发现益生菌VSL#3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达到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主 题 词:炎症性肠病 益生菌 三硝基苯磺酸 肠道菌群 16S rRNA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类] 100201[100201] 10[医学] 

D O I:10.14188/j.1671-8852.2010.06.016

馆 藏 号:203841498...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