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桃花源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 收藏
“桃花源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

“桃花源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

作     者:彭伊立 覃武陵 

出 版 物:《民族论坛》 (Minzu Tribune)

年 卷 期:2005年第12期

页      码:45-47页

摘      要:“桃花源”因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而名满天下,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追寻与考证从来不曾停止过:“桃花源”到底在哪里,它究竟是一个虚构的艺术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如果真的曾经存在过,那么,它又在哪里呢,它所展示的到底是怎样一种文化环境?民族学家彭伊立、覃武陵在其父彭泊先生(我国50年代对土家族进行民族认定的先驱之一)民族思想的影响和启示下,对桃花源与武陵蛮的渊源进行深入研究,以失落了2000多年的巴文化为契机,运用民族学的新理论以及考古界、地质地理界和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对“桃花源”这一千古悬谜做出了大胆、独特而合理的推测与解释。本刊曾在2004年第5期刊发过两人撰写的《〈桃花源记〉并非虚构》一文,阐述了“东晋末年我国武陵山区腹地‘武陵蛮’的生活现实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写作原型”这一观点。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在“争鸣”栏目对彭伊立、覃武陵两位先生近期撰写的该专题系列文章予以连续刊载,希望能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

主 题 词:“桃花源文化” 社会基础 陶渊明 《桃花源记》 武陵蛮 巴文化 民族学 

学科分类:0303[法学-社会学类] 0304[法学-民族学类] 03[法学] 030303[030303] 030404[030404] 06[历史学] 060207[060207] 0602[0602] 

D O I:10.19683/j.cnki.mzlt.2005.12.027

馆 藏 号:203885879...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