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先前文化与周围文化的融合——皮亚佐拉三首赋格的互文性解读 收藏
先前文化与周围文化的融合——皮亚佐拉三首赋格的互文性解读

先前文化与周围文化的融合——皮亚佐拉三首赋格的互文性解读

作     者:孙志鸿 

作者机构: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基  金: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资金资助 

出 版 物:《人民音乐》 (People’s Music)

年 卷 期:2015年第12期

页      码:70-73页

摘      要:“互文性”又译作互文本性或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是由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于1966年在《符号学》一书中提出的。她指出,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理论源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②。在此后的发展中,其内涵和意义不断演变。在上世纪90年代后超出了文学领域,向文化和艺术研究领域渗透。在互文性理论看来,“一切语境,无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学的、历史的、或神学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意味着外在的影响和力量都文本化了。

主 题 词:互文性理论 文化 文本间性 解读 赋格 互文本性 克里斯蒂娃 女性主义 

学科分类:13[艺术学] 1302[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类] 

D O I:10.3969/j.issn.0447-6573.2015.12.022

馆 藏 号:203951495...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