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佛教言意观与南朝文论家的语言艺术论 收藏
佛教言意观与南朝文论家的语言艺术论

佛教言意观与南朝文论家的语言艺术论

作     者:马现诚 

作者机构: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南宁530006 

出 版 物:《江汉论坛》 (Jianghan Tribune)

年 卷 期:1996年第8期

页      码:47-49,7页

摘      要: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它对东晋南朝佛学理论的影响无疑是显著的。但也应看到,佛教对于言意关系问题有独特的认识和思维特点。论者对佛教言意观的评价差异颇大,如袁行霈先生认为“早在东晋南朝时期,佛学与玄学融合已采取寄言出意之旨”①,而王钟陵先生则认为在言意关系问题上“在佛教徒这种玄学化了的佛教哲理语言之中的是对世俗生活的彻底鄙弃。在佛性的光轮之下,佛教徒们表现了对人类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野蛮的否定”②。后种观点未免失之偏颇,而前种观点则未尽其详。本文试就佛教言意观的基本特点以及其对文论的影响等问题作些粗略的探讨。一言意关系问题在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已有论争。孔子的言意观表现出“言尽意”和“言不尽意”的两种倾向。一方面孔子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③,充分肯定语言的表意功能、交流功能和言意的一致性,而另一方面孔子对语言能否充分表情达意表现出困惑,如当司马牛问何为“仁”时,他感叹“仁者,其言也”④,“”即难言貌。孟子基本继承了孔子的这一观点,他的“以意逆志”说实际上是看出了言与意作为形式和内容所存在的矛盾性,因而才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故可看作是在“言尽意”与“言不尽意”之间徘徊。除儒家外,(易传》...

主 题 词:言意观 语言艺术 言不尽意 佛教义学 诸法实相 魏晋玄学 语言概念 言意关系 表意功能 “不可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050105[050105] 05[文学] 

核心收录:

馆 藏 号:203961836...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