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清末上海灯彩戏的流行及其特征、意义 收藏
清末上海灯彩戏的流行及其特征、意义

清末上海灯彩戏的流行及其特征、意义

作     者:吕茹 

作者机构:浙江传媒学院中文系 

出 版 物:《戏曲艺术》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

年 卷 期:2020年第41卷第3期

页      码:52-59,66页

摘      要:清同治年间,为迎合上海观众的审美需求,与蓬勃向上的京剧演出争夺观众,昆剧演出以灯彩为号召,流行于一时;光绪初年,伴随着大批昆剧艺人加入以京剧为主的茶园,将昆剧独有的灯彩戏引入京剧,上海京剧舞台由此掀起竞演灯彩戏的热潮。以《洛阳桥》(1880),《斗牛宫》(1888)为代表的京剧灯彩戏,在演出时间、题材表现、演出形式,灯彩砌末等方面已基本体现海派京剧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内涵;灯彩运用上,京剧灯彩戏已具备海派机关布景的雏形。清末上海灯彩戏的流行,为海派京剧的形成奠定重要的基础。

主 题 词:灯彩戏 《洛阳桥》 《善游斗牛宫》 海派机关布景 

学科分类:1303[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类] 13[艺术学] 060205[060205] 06[历史学] 0602[0602] 

核心收录:

D O I:10.15915/j.cnki.cn11-1172/j.2020.03.010

馆 藏 号:203974113...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