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诗经》“比、兴”中自然风物描写的审美旨趣 收藏
《诗经》“比、兴”中自然风物描写的审美旨趣

《诗经》“比、兴”中自然风物描写的审美旨趣

作     者:杨滨 

出 版 物:《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 卷 期:1995年第3期

页      码:31-33页

摘      要:自然风物从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转变为生活的、艺术的审美对象,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历来认为我国的这一转变,应发生在春秋末叶──逐步摆脱巫术宗教的种种传统观念,并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理性主义大发展的时期。从孔子的“奖券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①、“子在);瞪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③、“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④的审美发现,到庄周知鱼乐与不乐⑤的反观自然、“天地有大类而不言”③的自然审美观,都充分显示出这一转变的历史实绩。然而,这些只是当时的主阶层借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来领悟社会、人生意义的较高境界。就世俗社会而言,对自然风物的审美活动却更为久远,并且要广泛得多。这种更具普遍性的审美习尚,在《诗经》作品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可以说,主阶层对自然风物的精神领悟,就如同是在民间这由来已久的审美习俗的肥沃土壤之上,开出的瑰丽花朵。《诗经》作品中对自然风物的描写,大都出现于比、兴之中。它散发着浓郁的乡土风俗的气息,表现了民歌创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同时,又与当时的文化传统、生活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当时的诗歌创作...

主 题 词:《诗经》 风物描写 诗歌创作 自然景物 自然风 婚姻生活 审美习尚 形象比拟 自然审美观 文化意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050105[050105] 05[文学] 

核心收录:

馆 藏 号:203977333...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