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一瓢"
1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根之茂者其实遂 膏之沃者其光晔——谈谈王伟平的书法艺术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1996年 第6期 52-53页
作者:一瓢 
我与王伟平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七六年,文革结束后上海举办的历届书展,他每次都有作品参加,因我家与他相隔甚远,偶尔在开幕式上见面时也只是寒暄番,很少作深层的交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道术蓄积而不舒 美玉韫椟而深藏——论方传鑫的书法艺术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1991年 第1期 50-52页
作者:一瓢 
学书之道,天赋、学力、识见三者缺不可,故凡以书成功者,往往以二种人为最多:种是天赋高朗,资性灵异,虽不待多年苦功,而能自成气象者;另种是笔性厚重,沉著朴实,虽不能出于天成,而自苦学力行者。前者常以意趣相胜,后者则以功力见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审美标准的基本框架
收藏 引用
《书画世界》1996年 第6期 3-5页
作者:一瓢中国书协 学术委员《书法》杂志副主编 
对审美标准的研究,是艺术批评中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所谓审美标准或称评选标准无非是批评家手中掌握的把尺子,他以这把尺子对作品进行剖析、判断、定位并估量其艺术的审美价值。显然,艺术批评是提高艺术刨作的有力武器,遗憾的是当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书当论气韵神 谁与痴儿较形质——浅谈鲜于枢的书法艺术
收藏 引用
《书法》2000年 第4期 7-8页
作者:一瓢 
唐人立法,以楷书见长,至宋代则别开生面,致力于行草,提倡“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审美观念,故宋诸名家各自标新立异,自辟门径,开创出代崭新的时代书风。元代书法以赵盂頫为代表,极力追摹晋人,以复古为创新,虽未能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貌丰骨劲 味厚神藏——刘墉的书法艺术
收藏 引用
《书法》2004年 第3期 58-59页
作者:一瓢不详 
清代乾嘉时期,碑学尚未形成气候,依然是帖学的天下。清圣祖康熙帝酷爱董其昌字,而乾隆又偏爱赵孟頫,上有所好,下必甚笃,于是学赵学董之风炽盛。帖虽能养其气,然学之不易滑人佻靡纤弱路,缺乏碑学雄浑峻厚的气度,故乾隆时期,除少数书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频罗庵里识斯人——记清初著名书家梁同书
收藏 引用
《书法》2001年 第11期 31-32页
作者:一瓢不详 
清代书法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二期,前期为帖学期,后期为碑学期。六四四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明将吴三桂为了与李自成对抗,请求清兵支援,于是清军入京,六八三年清朝统中国,在这时期,为了笼络人心,清政府沿袭了明朝的典章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周斌书法
收藏 引用
《书法》1998年 第6期 12-13页
作者:一瓢不详 
周斌,九六四年生于上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青年文联书法专业委员会主席团成员、上海市教委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兼学术委员、华东师大艺术教研室讲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书贵瘦硬方通神——谈谈王阳明的书法艺术
收藏 引用
《书法》2003年 第9期 53-55页
作者:一瓢不详 
纵观我国的书法史,各个时代的著名书家,每个人的际遇不同,或通达,或潦倒,达则建功立业,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蹇则退藏于密,或隐迹山林,啸傲于泉石之间:或弄翰丹青,寄情于笔凋之中,或致力于诗文,著书立说以抒其怀抱;或深研哲理,教育授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魏晋风度的兰晓星
收藏 引用
《福建艺术》2016年 第4期 41-42页
作者:一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我与兰晓星结识,得从1997年说起,那时因为大家都爱写诗写散文而结识,有了书信来往,后来我到南方游玩才有机会见面,他做东请我喝酒,开始,我以为他是南方人中的海域,性格很野,口才了得,结果是他喝倒了,也可以说是他自己喝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钟灵毓秀绽奇葩——记浙江新昌书法群体的崛起
收藏 引用
《书法》2001年 第2期 71-72页
作者:一瓢不详 
个地区所形成的艺术氛围往往与该地区的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姻缘关系,当然还包括其他的种种因素。浙江绍兴自东晋二王始,名家辈出,如隋之智永,唐之贺知章,宋之陆游,明之徐渭、倪元璐,清之赵之谦,近代之徐生翁等,可谓代不乏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