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丁文豪"
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W波段半矩形环螺旋线行波管设计
收藏 引用
《机电工程技术》2025年 第2期54卷 60-63,82页
作者:丁文豪 魏望和 朱焜 陶聪 冷劲松江西理工大学理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为了适应行波管对高功率、小型化、以及宽频带的发展要求,设计了适合与带状电子注进行注-波互作用的W波段半矩形环螺旋线行波管。利用了计算机电磁仿真软件Ansoft HFSS模拟了半矩形环螺旋线慢波结构的高频特性,并得到了适合在W波段下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宽频带毫米波螺旋线行波管研究
收藏 引用
《机电工程技术》2025年 第4期54卷 67-71,122页
作者:丁文豪 魏望和 朱焜 陶聪 冷劲松江西理工大学理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由于带状电子注在传输的过程中,其横向两个维度的不均匀性可能导致其发生扭曲、旋转、甚至断裂,这无疑增加了传输的难度和复杂性,而圆形电子注具有均匀的形态和较好的聚焦特性,使其在传输过程中更加稳定可靠。所以设计了适用于圆形电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高功率的E波段矩形环对角双杆行波管设计
收藏 引用
《机电工程技术》2025年 第2期54卷 29-32,137页
作者:冷劲松 魏望和 丁文豪 陶聪 朱焜江西理工大学理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为满足现今社会对高性能行波管日益增长的需求,行波管的高功率、高效率、宽频带是当代电子器件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慢波结构的品质直接关系到行波管的性能。为此,设计了E波段矩形环对角双杆行波管。对矩形环对角双杆慢波结构的加工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Q波段大功率方形环对角单杆行波管研究
收藏 引用
《机电工程技术》2025年 第2期54卷 50-53,115页
作者:陶聪 魏望和 丁文豪 冷劲松 朱焜江西理工大学理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随着卫星通信等领域对带宽需求的不断提高,工作频段逐渐从日益拥挤的Ka波段转向Q波段。为满足当前行波管高功率小型化的发展需求,基于圆环单杆结构(CRB)设计了一种Q波段方形环对角单杆(SRVB)慢波结构(SWS)。研究了方形环对角单杆结构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多目标优化设计
收藏 引用
《航空动力学报》2020年 第7期35卷 1392-1401页
作者:王昌盛 额日其太 丁文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北京100191 
以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为研究对象,对进气道型面进行参数化设计,选取一般二次曲线饱和度、一般二次曲线控制线、过渡圆弧半径、喉道拐角、喉道等直段长高比、中心线控制参数、当量锥角7个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对进气道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Ku波段环圈慢波结构高功率行波管设计
收藏 引用
《真空电子技术》2023年 第5期 70-75页
作者:邱志杰 魏望和 丁文豪江西理工大学理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更高的工作频率和更大的输出功率是当前行波管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满足Ku波段行波管日益提升的大功率和高效率发展需求,本文在分析慢波结构参数对色散和互作用阻抗影响的基础上,开展了Ku波段环圈慢波结构高功率行波管研究。研究显示,在12...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E波段矩形环对角双杆行波管的研究
收藏 引用
《科学技术创新》2024年 第17期 221-224页
作者:朱焜 魏望和 丁文豪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 
高功率、宽频带是当前科研人员研究行波管的主流方向,中国工信部最新规定E波段的频率范围在71-76 GHz/81-86 GHz。虽然传统的环圈慢波结构有更高的互作用阻抗,但是当其达到E波段及以上由于其结构特点在现实中难以加工,所以难以实现工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W波段新型矩形环慢波结构行波管研究
收藏 引用
《科学技术创新》2023年 第17期 27-30页
作者:戴睿 魏望和 丁文豪 姜宇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 
为了顺应行波管高功率、高效率、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设计了工作于W波段的矩形环对角双杆慢波结构行波管。仿真结果表明:在工作电压12.4 kV,工作电流0.08 A的条件下,矩形环对角双杆慢波结构可获得106.69 W的最大输出功率,增益可达27.27 dB...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语音识别的智能分类垃圾桶设计与实现
收藏 引用
《现代信息科技》2023年 第17期7卷 156-159页
作者:王亚磊 季晔 李彬 冯崇 丁文豪洛阳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省复合刀具与精密加工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洛阳471023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为改善人们的生活体验,提高人们生活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设计一款基于语音识别的智能分类垃圾桶,实现垃圾桶实时联网、智能分类等功能。该垃圾桶采用Kaldi工具对输入音频进行处理,实现语音识别,识别结果通过串口通信经上位机传输给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仿生青蛙机器人的设计与运动控制
收藏 引用
《科学技术创新》2024年 第19期 203-206页
作者:邓昌昊 丁文 文豪 刘锦程 闫浩 张鑫龙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通过探讨仿生青蛙机器人设计与运动控制,模拟青蛙生物学特征和运动原理,从而使机器人同时具有强灵活性和高适应性。青蛙作为一种生物学上杰出的运动者,具有出色的跳跃能力和水陆两栖生存能力,为仿生机器人技术提供了丰富灵感来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