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依据地基土层的c、φ、E0三个参数模拟载荷试验时,变形计算深度取2倍的载荷板宽度或直径,初始切线模量按变形模量取值;模拟实际基础沉降时,变形计算深度按高层建筑勘察标准取值,初始切线模量按2倍的变形模量取值,当采用硬塑-坚硬的黏性土作天然地基筏板基础时,变形模量取4倍的压缩模量;当采用密实的砂层作天然地基筏板基础时,变形模量取3倍的压缩模量,运用切线模量法进行载荷试验的模拟和实际基础下的沉降计算,通过两个实例的分析,得到了不同基底压力下的安全系数和沉降值,满足了地基强度安全和变形控制的双控原则,可为地基基础的初步设计提供更好的参考。并指出后续应用时应考虑初始切线模量随基础尺寸、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载荷试验数据的时间效应修正等问题。
摘要:利用双曲线模型、切线模量法和勘察报告给出的c、φ、E,(1-2)值可推出桩间土的p-s曲线,然后通过"试验法"、"协调法"、"简化法",可得出三种单桩Q-s曲线,根据桩土变形协调原则,经过单桩与桩间土曲线的不同组合,可分别得到不同组合下实际基础的p-s曲线。通过工程案例,给出了当取沉降量60mm时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和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所对应的安全系数。并通过其他案例验证了三种方法计算实际基础沉降是可行的,为优化基础方案设计提供了思路。
摘要:很多基坑在进行一段时间的降水运行后,适当停止部分管井的运行,这样既不影响降水效果,又能降低施工成本的现状,以郑州某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简化周边环境、土层数据和降水设计参数,以潜水非完整井为计算模型,对不同停井方式进行验算分析,调整后的单井出水量、水力梯度、基坑内任一点水位降深均能满足设计施工的要求,认为动态调整降水管井数量是可行的。方法简单可靠,计算内容少,管井数量的减少使得降水运行成本明显降低,对实际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应注意一般安排在枯水季进行降水方案的调整;管井或水泵的损坏导致水位上升较快,单井出水量上升是否超过水泵的额定流量,施工安排和工期等情况;采取“坑内全停”后,基坑中心水位降深仅为6.3 m,安全储备不足,故不能选择“坑内全停”的方式。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