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于婉莹"
1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变革性影响分析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4年 第1期 190-194页
作者:于婉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4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飞跃性发展对当代艺术创作产生了变革性影响。它通过模仿人类的认知过程,完成类似于人类的艺术创作表达,进而促使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进行重新定义,并从道德伦理、观念、意识、哲学等方面再次思考艺术的价值内涵,重新构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于婉莹油画、水彩展
收藏 引用
《艺术探索》2023年 第6期37卷 F0002-F0002,I0001-I0008,F0003,F0004页
作者:于婉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 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美育实验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校艺术通识课程的美育价值及其实现
收藏 引用
《中国大学教学》2023年 第1期 51-57页
作者:于婉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本文基于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艺术通识课程“艺术的启示”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分析了高校艺术通识课程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所产生的美育影响,提出了艺术通识课程在培养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形成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以及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美育人——论美育的价值、维度、定位与目标
收藏 引用
《艺术工作》2022年 第6期 111-114页
作者:于婉莹清华大学 
美育的实践自身具有诸多面向。本文提出在多学科背景交融的当代大学教育实践中,更应关注美育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感性教育以及对发现和创造的引导教育。文章通过分析美育教育的本体,对美育教育在完善人格、滋养心灵、发现事物、创造性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去概念化与去绝对化:艺术与科学中的规律的认知与反叛
收藏 引用
《艺术工作》2019年 第4期 19-20页
作者:于婉莹不详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都以创新的方式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以成就我们文明的永恒并使之更富有意义。如果说科学是追求"科学规律的认知",那么艺术则是追求"艺术规律的反叛"。如果说科技创新需要拒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素描艺术创作中“思维性”的认识
收藏 引用
《艺术工作》2016年 第4期 42-44页
作者:于婉莹 
"素描"对于每一个画家来说都非常熟悉,但长时间以来,人们对许多与素描密切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都是模糊不清的。出现这些问题是由于绘画者忽略了"思维性"在素描创作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谓"思维性"是指我们围绕着素描概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绘画艺术与科学中的人文视角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5年 第10期 116-117页
作者:于婉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数码等高新技术或许正在逐渐地改变着传统绘画艺术在人心中的地位。面对种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或许会变得依赖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新奇感,也许会变得更加坚定地喜爱传统绘画与传统工艺传承下来的厚重感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来自巴黎的艺术追问
收藏 引用
《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 第2期 216-218页
作者:于婉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本文想以"追问"的方式去了解那些生活在巴黎的市民、艺术家、留学生、游客、流浪者。解读他们的内心世界,分析他们心目中对于中国的理解,并以文论的形式书写笔者自己的感受、判断和认识。一方面针对他们的回答和看法做出对比和分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笔与“思”为伴 墨与“行”共鸣
收藏 引用
《美术大观》2015年 第6期 40-41页
作者:于婉莹清华大学 
我欣赏中国画之中的"理念",并将其全部的思考视为一种"思",在思的过程中,调整自己。我喜爱国画中的"方法",并把它所有的体验当作一种"行",在行的作为中训练自己。是"思"引导了我的&q...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画和油画的差异与融合
收藏 引用
《美术教育研究》2016年 第19期 31-31页
作者:于婉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画和油画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经过历史的演变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语言。文章论述了中国画和油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两种文化相互影响所产生的同构因素,这种因素使现代绘画最终走向融合。这不仅是绘画理性在认知上的同构,也是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