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任婷婷"
8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路径
收藏 引用
《天津教育》2025年 第8期 69-71页
作者:任婷婷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考院小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因此,本文将基于核心素养视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收藏 引用
《水利技术监督》2025年 第3期 73-75页
作者:董宇 任婷婷 景璐 杨协成 赵程程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淮安223005 南京市江宁区水务局江苏南京211112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水务管理服务站江苏南京210000 常熟市水务局江苏常熟215500 常熟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江苏常熟215500 
为能够有效地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加强对农业节水灌溉的规划与设计。针对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存在问题,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着重对水利工程的规划与设计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规划和设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改”工作的举步维艰:北京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考察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24年 第6期 75-84页
作者:任婷婷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 
50年代兴起的戏剧演出观摩大会是“戏改”时期检验成绩的重要途径,北京市既是地方政府,又代表首都中央,于1954年举办的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既是“戏改”工作的缩影,也能管窥地方政府贯彻落实中央“戏改”工作的具体作为。改编传统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开风气之先声”——张厚载戏曲批评话语研究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22年 第4期43卷 72-77页
作者:任婷婷中国戏曲学院 
本文分析张厚载戏曲批评话语中的三个特质:一是观剧笔记的书写方式更重演出时效,批评对象由“舞台下的演员”转向“舞台上的演员”;二是批评实践形成了以富含韵味的唱念、细致入微的做工为标准的范式;三是总结梅派艺术的意境之美,参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指示于伶而改进于剧——论《半月剧刊》剧评的三个维度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7年 第3期38卷 135-140页
作者:任婷婷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本文分析北平《半月剧刊》中剧评的三个维度:一是把演员放到"剧"中品评,并对"剧评"这一文体进行反思;二是剧评人从演员的"行当意识"和"角色意识"出发,形成了统一的"批评规范";三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徽州文化元素在户外广告创意中的应用
收藏 引用
《文化产业》2023年 第27期 145-147页
作者:任婷婷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科学与艺术学院 
现阐述徽州文化元素在户外广告中的应用情况,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徽州文化元素进行介绍,对户外广告的类型进行分析,阐述徽州文化元素在传统户外广告和数字媒体户外广告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徽州文化元素在户外广告设计中应用的不足之处,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主题提炼·人物提升·舞台呈现--粤剧《搜书院》经典生成的三次进阶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23年 第6期 125-135页
作者:任婷婷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 
1956年5月,广东粤剧团带着全新改编的《搜书院》进京演出,这次演出让广东粤剧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国家领导人和戏剧界专家学者的视野。自此,《搜书院》成为一出改变粤剧命运的经典之作。通过三次打磨,《搜书院》被打造成当代戏曲的力作: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的历史总结与时代探索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23年 第1期39卷 101-108页
作者:任婷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091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北京100073 
1990年的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京剧形成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艺术活动。京剧优秀剧目会演中,去政治化的现代剧目、青春化的演员和观众、经典化的流派传承突出了“百花齐放”的寓意。学术讨论会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0世纪前30年戏曲批评的伦理转向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24年 第6期 71-78页
作者:任婷婷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 
20世纪前30年的戏曲批评面临新旧话语的交替,批评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表现为对重色轻艺批评传统的极力对抗,同时带来批评伦理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向。探析20世纪前30年戏曲批评的伦理转向,重返这一时期戏曲批评对抗花谱话语的历史现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梅兰芳早期新编戏的价值重思与启示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21年 第3期42卷 59-65页
作者:任婷婷中国戏曲学院 
当我们重新审视梅兰芳为期十八个月的新编戏实践时,我们发现,新编戏作为其职业生涯中一段整体经历,不仅在梅兰芳成名过程中起到关键的助力作用,而且从不同维度参与了梅兰芳的京剧改革探索和理论建构。重新审视和思考梅兰芳排演新戏的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