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傅谨"
25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传统、技术、市场是我学术研究的三个支点--傅谨先生访谈录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2020年 第3期33卷 67-74页
作者:傅谨 张之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北京100000 
作为从美学领域进入戏剧学领域的学者,傅谨先生长期以来始终以不一样的视角、与众不同的观点受到戏曲界关注,同时也引发戏曲理论界对一些普遍存在的主流观念进行重新思考。比如:戏曲的改革创新与传承的关系问题;戏曲现代化建设与如何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南戏与戏曲的成熟
收藏 引用
《文史知识》2025年 第3期 92-97页
作者:傅谨不详 
戏剧是人类共有的艺术样式,几乎所有文明,发展至一定高度时,都出现各具特色的戏剧。中国传统戏剧或类戏剧活动可远溯至先秦,但是若论“戏曲”,它的历史就没有那么长。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成熟形态,它出现于南宋,至今依然是中国戏剧之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艺术威胁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07年 第1期86卷 18-21页
作者:傅谨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 
本文认为在艺术家发掘各地的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并且用他们的新创作用以为之传播的同时,各地的传统艺术又在同时遭受着破坏。因此,需要从艺术家的创作与创意产业的立场退回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场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站在文明与野蛮边缘的思考──从浙江昆剧团访台说起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4年 第11期 31-33页
作者:傅谨 
站在文明与野蛮边缘的思考──从浙江昆剧团访台说起傅谨一93年底至94年初,浙江省昆剧团应台湾国际新象文教基金会之邀赴台湾访问演出。正如大陆艺术团体出访港台的惯例一样,此次"浙昆"赴台演出的剧目是由台湾方面事先派人前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跨界的界限:以荣念曾的戏剧创作为中心
收藏 引用
《南方文坛》2010年 第1期 22-25,31页
作者:傅谨中国戏曲学院 
荣念曾(1943-)香港最重要的文化团体之一“进念·二十面体”的创始人,早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79年回到香港,放弃他所学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转而专注于艺术创作,最初从漫画入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京剧现代戏的可能性——以1964年上半年《北京日报》的大讨论为中心
收藏 引用
《南方文坛》2020年 第4期 130-136页
作者:傅谨中国戏曲学院 
各艺术门类均难免有题材的适应性,戏剧亦复如此。但是有关京剧是否可以或适宜创作现代戏的问题,具有远远超出纯粹艺术本体的复杂性,从20世纪40年代末直至今日,京剧和戏曲理论界对此仍存在许多不同、甚至完全针锋相对的见解。这些殊异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们何以走向世界却迷失自我——中国艺术三个成功传播个案的解读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08年 第9期 111-115页
作者:傅谨中国戏曲学院 
传统艺术对外传播的困境在中国当代学术界和知识界并不是引人关注的话题,因为传统艺术的困境并不是当代知识分子切身感受的困境。坦率地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与传统艺术的关系异乎寻常地疏远。直到今天,至少已经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美感与焦虑
收藏 引用
《晋阳学刊》1992年 第1期 70-75,94页
作者:傅谨浙江省艺术研究所 
一、焦虑与艺术的渊源关系在现代哲学中,许多理论家都对焦虑情绪作了深入的细致的论述和描绘。但是,焦虑不是现代人特有的心境。实际上在东西方大量的艺术作品中,焦虑是一个古已有之的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对艺术动机有许多独特的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创作中的超常思维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1990年 第5期 65-71页
作者:傅谨 
一 人类对艺术的研究,归根结蒂是对人本身的研究。而对艺术创造思维活动的研究,就更是如此。如果说17世纪以后,西方诸多艺术理论家曾一度把艺术创作思维中的理性因素作为研究重点的话,则自19世纪末以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华民族艺术的绚丽长卷
收藏 引用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 第8期30卷 107-109页
作者:傅谨 
《中华艺术通史》以中国艺术研究院各研究所为主体,集国内各艺术门类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精心编撰而成,代表了目前中国艺术整体研究的最高水平,甚至可以预见,在一个时期内,该书的学术地位恐怕也很难被更新的研究成果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