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储著炎"
1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临川派”与“吴江派”创作差异及其理论渊源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24年 第5期 104-109页
作者:储著炎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 
戏曲史上“临川派”与“吴江派”,是在“汤沈之争”背景下形成的。从两派戏曲创作差异考察“汤沈之争”,实则是“风情”与“风教”的较量,可以看作明代关于《西厢记》、《拜月亭》与《琵琶记》高下之争与审美之辨的延续。主张“风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百廿回本《红楼梦》第八十五回折子戏《达摩渡江》考论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15年 第2期 218-228页
作者:储著炎安庆师范学院音乐黄梅剧艺术学院246133 
百廿回本《红楼梦》第八十五回《达摩渡江》这出戏,乃出自明末阮大铖的传奇《牟尼合》第二十六出《芦渡》,昆曲舞台本称《渡海》,并非出自明代张凤翼的传奇《祝发记》或明清其他剧作。《达摩渡江》在《红楼梦》第八十五回上演,既是贾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小说与戏曲的比较视角看冯梦龙的“情教”思想
收藏 引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 第3期34卷 151-154页
作者:储著炎安庆师范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冯梦龙的"情教"思想不同于以血缘亲情为理论基点的理学礼教,其逻辑起点是"男女之真情",具有"发名教之伪药"的思想解放意义。这一思想根植于明代中后期特有的人文思潮与市民语境,主要体现在冯梦龙的小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曲科班的兴衰及其现代启示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2024年 第10期 75-77页
作者:储著炎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 
科班是戏曲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因商业演剧而兴起,对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尤其是戏曲教育的现代转型产生了重要作用。从科班的兴衰历史中汲取营养,借鉴科班精神而不是照搬西方戏剧教育模式,对于我们进一步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黄梅戏《天仙配》的改编及其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2024年 第11期 57-60页
作者:储著炎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 
董永传说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因其孝文化的思想内涵与教化功能,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尤其是戏曲领域,搬演剧种众多,其中黄梅戏《天仙配》改编与搬演最为成功。该剧一改传统戏中农民木讷、麻木甚至可笑的丑角形象,以“生活爱情”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人民性”看地方戏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
收藏 引用
《戏剧之家》2019年 第36期 4-6页
作者:储著炎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 
作为审美范畴的人民性,对于戏曲艺术来讲不仅具有形而上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形而下的实践价值。人民性是传统戏曲本身固有的审美基质,也是当前戏曲剧目建设应该遵守的方法与原则。从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角度考察,戏曲剧目建设与剧种发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黄梅戏看地方戏的地域性与超地域性
收藏 引用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 第5期38卷 67-70页
作者:储著炎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如果说地域性代表的是地方戏传承发展的个性要求和特殊规律,那么超地域性反映的就是地方戏的共性要求和普遍规律。如何解决好地方戏的地域性与超地域性的关系问题,关键要正确认识剧种的艺术个性与戏曲的艺术共性、雅文化与俗文化、城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孟称舜“词足达情”的戏曲审美观
收藏 引用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 第12期31卷 13-17页
作者:储著炎安庆师范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词足达情"是晚明戏曲家孟称舜所提出的一种戏曲审美观念。这种戏曲审美观强调无论是戏曲创作,还是戏曲鉴赏、批评,都应该"词足达情",即无论写景、叙事,曲词宾白抑或情节关目,戏曲艺术都应该将"传情"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地域文化视野的黄梅戏审美范式的历史形成与审美张力
收藏 引用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6年 第2期30卷 120-124页
作者:储著炎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从地域文化与文化地理的角度考察,黄梅戏起源于皖、鄂、赣三省毗邻乃至周边更广袤的民间语境。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生态给黄梅戏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生成与繁衍空间,使得黄梅戏在语言、声腔、音乐与表演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剧种风格与审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地方戏曲艺术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发展态势论略——以黄梅戏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为例
收藏 引用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5期33卷 107-111页
作者:储著炎 徐冉安庆师范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我国地方戏曲教育资源丰富多样,就黄梅戏而言,其艺术传承经历了从民间师徒授艺到科班剧社传习,再到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这样一系列的历史沿革。与其他剧种相比,黄梅戏艺术传承在教育方式、方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