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冉茂宇"
3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自然通风地道最佳长度的确定
收藏 引用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 第2期20卷 160-163页
作者:冉茂宇华侨大学建筑系 
从获得最大自然通风的角度,分析地道最佳长度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建立空气出口温度、热压大小、流动阻力损失等随地道长度变化的关系,提出简单而有效的确定方法.同时考察各种因素如进出口高差、地道等效直径、局部阻力系数、室外空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筑外皮相变隔热研究(Ⅱ)——建筑相变隔热设计原理与方法
收藏 引用
《建筑科学》2011年 第12期27卷 71-75,113页
作者:冉茂宇 田化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厦门361021 
本文首先说明了相变隔热设计中相变温度和相变材料用量的确定原理,而后详细阐述了相变温度和相变材料用量的确定方法,最后以厦门普通屋面为例,分析说明了相变隔热设计的具体应用。实例计算结果表明:1)利用相变材料对现有围护结构进行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型多功能窗的设计运行原理及空调节能实验研究
收藏 引用
《建筑科学》2012年 第12期28卷 71-75,84页
作者:张艳 冉茂宇 张燕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杭州311231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厦门361021 
在我国南方炎热地区,外窗是影响室内热环境质量和建筑节能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经济、实用、方便的原则,考虑南方气候特征,设计研发了一种既能满足采光、通风要求,又能满足景观、节能需要的新型多功能窗。用聚苯乙烯泡沫外加铝塑板在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肌理之于建筑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03年 第10期 43-46页
作者:常志刚 宋晔皓 冉茂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华侨大学建筑系 
肌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表面形式,又是人们认识物质的最直接的媒介。建筑的肌理不仅是建筑视觉表现的关键因素,也是其构造组织形态的体现。本文分析并探讨了肌理应用于建筑设计的观念与方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双层玻璃夹帘窗的阻热原理及稳态传热实验研究
收藏 引用
《建筑科学》2011年 第10期27卷 58-62页
作者:张艳 冉茂宇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建筑系杭州311231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厦门361021 
窗是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最弱的部分,对建筑的供暖空调能耗有极大的影响。从气候适应性角度讲,窗的保温隔热性能应随气候时节变动可调。双层玻璃窗由于有封闭空气间层存在,其保温隔热性能较单玻窗有相当程度的提高。然而,由于单层封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运用植物降温机制的围护结构防热设计
收藏 引用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 第1期41卷 39-45页
作者:陈丹丹 冉茂宇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通过对植物降温机制进行分类梳理,阐述植物降温机制与建筑围护结构传热方式的联系;同时,对现有的相关研究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基于植物降温机制的围护结构防热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植物降温机制的围护结构防热设计具有独特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华园石建筑细部的建构解析
收藏 引用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3期29卷 451-454页
作者:薛佳薇 冉茂宇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以华侨大学泉州校区(华园)的石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石建筑细部建构方式的技艺双重性.从区域整体入手,分析石建筑细部之间的联系和表面工艺分类,进而采取分类法,用图示语言分析蘑菇石、斩凿面石材等粗材细作,以及清水条石、虎皮石等粗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周期性热作用下相变材料内部相变传热特征实验研究
收藏 引用
《建筑科学》2013年 第8期29卷 34-38,44页
作者:冉茂宇 赵红利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厦门361021 
为了揭示周期性热作用下相变材料内部相变传热特征,为建筑外表相变隔热设计和计算提供支撑,本文设计制作了能模拟太阳运行、提供周期性加热的装置,并将正18烷封装于塑料圆桶容器中,使容器底部和侧面绝热,制作了测试试件。利用热电偶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居住建筑遮阳优化设计的探讨
收藏 引用
《建筑科学》2010年 第12期26卷 88-91页
作者:胡深 冉茂宇 袁炯炯 李洁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厦门361021 
建筑遮阳措施对建筑的全年空调与供暖能耗具有显著的影响,如何做好建筑的遮阳设计是建筑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基于对东南沿海和上海地区空调器首次启用时间的调查结果,结合相关专业气象数据库,以厦门市和上海市为例分析了传统遮阳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人文生态建筑的设计思考
收藏 引用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 第3期27卷 280-283页
作者:李海霞 冉茂宇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通过对人文生态目标的分析,阐述人文生态建筑的概论和定义.文中认为人文生态建筑是符合人对环境舒适度的要求,是表达人文精神、城市内涵和场所精神的方式,符合历史地段、人文景观的保护,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建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