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刘可南"
2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都是“乡”建——于在地建造网络中
收藏 引用
《建筑技艺(中英文)》2024年 第3期30卷 6-15页
作者:刘可南上海旭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以存在于工业体系性建造和民间在地建造的交锋面的“在地建造网络”为线索,回溯旭可建筑在三组具体建造过程中的思考与操作。作为在地建造网络中有作者身份的行动者或协调者,建筑师能够通过调配在地资源的组合关系、寻找在地建造网络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乡村何以动人——对话建筑师刘可南
收藏 引用
《建筑遗产》2022年 第2期 155-160页
作者:潘玥 刘可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旭可建筑工作室上海200081 
位于宁波一隅的勤勇村曾经是上世纪“生产学大寨”时代设想的新生活理想范式的代表之一。虽然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冲刷,今天作为红色遗产旅游地的勤勇村中,那段历史的痕迹依然可见。进入这座村庄,依山势拾级而上,一座保持着勤勇小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华路倪宅改建小记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17年 第7期 52-55页
作者:刘可南上海旭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081 
1哥伦比亚住宅圈概述—房屋的缘起本项目所在的街区有一个特别的别称,叫做“外国弄堂”,是上海长宁区新华路211弄和329弄的一片高级住宅区。旧称为哥伦比亚圈(图1、2)。这个街区现存数十栋风格各异的花园住宅,均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设计课上的"读书会" "冯纪忠纪念馆"设计课程概述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22年 第2期65卷 64-67页
作者:王红军 王凯 刘可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同济大学实验班二年级"冯纪忠纪念馆"建筑设计课程,以阅读作为重要的认知手段,将"读书会"的研讨模式贯穿教学.课程从对方塔园的设计阅读,到场地体验分析,再到主题诠释,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场地认知,完成了从认知到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意识的边缘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20年 第9期 26-31页
作者:刘可南 张旭旭可建筑上海200081 
旭可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讨论的"感觉",通常并不指向建筑师思考空间和体验世界的方式,而是空间体验者在建筑师作品内部的感受,以及和现场的互涵互动。我们尝试从这个角度,来捕捉和讨论旭可建筑在项目中经营的现场"感觉&quo...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置身于“技术网络”之中——关于乡村在地实践的思考
收藏 引用
《新建筑》2023年 第2期 32-37页
作者:刘可南 林晓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上海旭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081 
基于对当下乡村建造环境的整体性理解,超越城乡二元对立立场、将技术和场所链接在一起的“技术网络”,为旭可建筑的乡村在地实践带来了启发。文章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角度分别切入,一方面基于口述史调查及文本分析,通过《实用五金手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华路哥伦比亚圈倪宅改建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17年 第7期 46-51页
作者:刘可南 张旭 徐亮上海旭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象和抽象——宝龙城市广场集装箱售楼处设计思考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15年 第3期 68-71页
作者:刘可南 张旭上海旭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项目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比邻汇金路和盈港东路,定位为其东侧的青浦宝龙城市广场临时售楼处。青浦宝龙城市广场作为青浦区首个地铁上盖(17号线汇金路站)城市综合体,拥有35万m^2的建筑面积,建成后将成为西上海全业态都市生活中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空间结构体的聚合与增生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15年 第7期 88-92页
作者:张旭 刘可南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 上海旭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香港大学上海中心上海200085 
从空间和结构谈起,提出空间与结构二元一体的空间结构体概念,并通过7个案例讨论关于空间结构体的聚合与增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宝龙城市广场集装箱售楼处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15年 第3期 64-67页
作者:刘可南 张旭 陆均上海旭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