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刘大先"
6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五棵竹子:论当代小说的创意过程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2024年 第4期 49-58页
作者: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 
借用艺术理论中郑板桥关于竹子的创作过程论,当代小说的从创意到呈现,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多重现实的“江畔之竹”、视角观察的“眼中之竹”、构思拟想的“胸中之竹”、形式表达的“手中之竹”与自由表述的“心中无竹”。古典话语的创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小禹的传说——“新北川记”之五
收藏 引用
《长江文艺》2024年 第9期 93-99页
作者:刘大先不详 
在岷江河上游羌族居住的石纽地方,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生下来三天就会说话,三个月就会走路,三岁就长成了一个壮实的汉子,他就是羌族人感激不尽的大禹王。——羌族民间故事《大禹王》2022年6月的蜀中,溽热蒸人,清晨出门往机场赶,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致敬、传承、确认与未来--“文学新浙派”发展研讨会发言记录
收藏 引用
《江南》2024年 第2期 42-58页
作者:艾伟 钟求是 孟繁华 杨庆祥 谢有顺 王春林 金理 王侃 傅小平 贺绍俊 张燕玲 张莉 刘大先 江弱水 曾攀 行超 周保欣不详 
2023年12月17日,“文学新浙派”发展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文学新浙派”的内在精神、艺术特征和未来的可能性展开了热议,并提出许多创新性建议。从本期开始,本刊特设置专栏,借以梳理、映照浙江文学与中国文学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目光、生命与记忆——王威廉与未来诗学
收藏 引用
《当代作家评论》2022年 第3期 105-109页
作者:刘大先河北大学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王威廉曾经写过一篇文论《从文化诗学到未来诗学》,在文章中,他指出文学尤其是小说可以被视为人类最早的拟象创造,今天的文学本身已然成为一套完整的拟象系统。这套拟象系统不同于视觉的直接经验,而是借助于语言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老舍《茶馆》问世50周年座谈会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 第6期 319-320页
作者:刘大先 
2007年8月24日,是作家老舍先生逝世41周年的日子。为缅怀这位杰出的人民艺术家,并纪念老舍剧作《茶馆》问世50周年,中国老舍研究会、北京老舍纪念馆、中国电影基金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了纪念座谈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09年 第3期 222-223页
作者:刘大先 
2009年2月3日,中国老合研究会、北京语言大学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合举办的老合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180多位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与会者提交学术论文115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作为记忆、仪式与治疗的文学--以阿来《云中记》为中心
收藏 引用
《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 第3期 90-96页
作者:刘大先河北大学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一在谈到文学的作用时,韦勒克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说:"整个美学史几乎可以概括为一个辩证法,其中正题和反题就是贺拉斯所说的‘甜美’(dulce)和‘有用’(utile),即:诗是甜美而有用的。这两个形容词,如果单独采用其中任何一个,就诗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极端写作与实验小说的限度——高翊峰与一种当下文学取向
收藏 引用
《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 第1期 97-104页
作者: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 
如同一篇推荐序言所说,高翊峰小说的出现,表征了一个新的文学“模糊世代”的展开。“台湾在进入1980年代以后,伴随着威权体制的式微,动员戡乱的总结,从前的许多批判典型逐渐远逝。整个文学生态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各种思想上、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返归本心——徐怀中《牵风记》的意象叙事与哲思境界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 第11期 15-27,64页
作者: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牵风记》是徐怀中晚期风格的"为己之作",它溢出了小说的常规,将传统中国的意象与意境美学表现方式融入叙事之中,化繁为简,计白当黑,在糅合了礼乐观念、浪漫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叙述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象的人生艺术化的诗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虽有冲突,仍可和解 李宏伟《平行蚀》
收藏 引用
《上海文化》2015年 第6期 29-33页
作者:刘大先 
《平行蚀》不是那种熟极而流、能够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作品。它在结构上采用了类似装置艺术的并置,叙述上的意识流动与电影蒙太奇自然地糅合,细节与场面的描写精工刻画、铺张扬厉,更主要的是,它的主人公有着19世纪末期欧洲小说的自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