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喜欢画两笔,加上数理化还不赖,又碰上前辈指点"工科中的画画专业建筑学",特别是西冶招生老师半夜敲门通知录取的消息,命中注定,有缘亦有分。每次都是第一次。拿着茶轩粗铅笔草图的张缙学老师说:"很有空间感,特别是线条……",1978年原本努力去工厂农村广阔天地作为一番,因老师们的鼓励、坚定而热血沸腾地求学4年,再到今天。
摘要:通过几项工程实例的分析,认为应重视贫困地区的建筑创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小城市建筑创作的唯一途径。“大建筑”和“小建筑”在客观上存在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差距,“差距”
摘要:通过具体工程的创作分析 ,以及对当代人们日益增长与不断需求的精神与物质追求理念的把握 ,作者认为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建筑本体在当代全新的社会秩序下 ,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现时环境迫使建筑创作活动从一开始就处于变化与不确定之中 。
摘要:文章记录和整理了两位生于50年代的建筑师梅洪元和刘谞的对谈,两位建筑师围绕时代烙印、建筑教育、建筑思想等话题,特别就共同关注的建筑的地域性、他们长期实践所在的地域文化等问题展开谈论,反映了建筑师个人的思想与实践发展变化脉络。
摘要:地区建筑的探寻──吐鲁番宾馆新馆设计刘干旱、炎热、风大;坎儿井、葡萄架、大沙漠;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现代文化;交汇在极富魅力、背景繁杂且海拔-154米的吐鲁番盆地。创作与此地、此时相协调、相融合、相适宜的建筑,以探寻地区建筑──是一个我许久的梦想...
摘要:民居,特别是远离都市靠近自然的民族部落,其构居艺术早在成为“美”之前,就已经形成产生了,也就在那时候已经成为真实而伟大的艺术.这往往比美的艺术本身更真实、更伟大,这种独特的构居艺术乃是唯一的真正的艺术.当它出于内在的、单一的、个别的、独立的情感,对一切异于它的东西全然不顾,甚至不知,而向周围的事物起作用时,那么这种艺术不管是粗鄙或蛮性的产物,抑或是文明的感性的产物,它都是完整的、活的.其真实、伟大的构居思维,今天仍然影响着人们.……凡值得存在的东西,也就值得被认识.汉武帝以前,纪元前二世纪,没有人知道西域是什么情景。
摘要:“儿童应享有游戏与娱乐充分机会的权力,各种游戏和娱乐必须与教育保持同一目的,社会的儿童主管部门必须为促进儿童对这种权利的享有而努力……”——《日内瓦儿童宣言》上述所言,笔者紧紧抓住游戏、娱乐、教育这个中心,作为一名时代化的建筑师应改变通常设计的程序,也就是说现今我们设计的楼堂馆所,也许是经常使用与光顾的,对于其使用的功能、性质、合理性、艺术性等等的把握较为详实,而作为童年的回忆,似乎随着时光的流逝,淡忘已久了。在设计中,建筑师的本身包含有多种结果的可能性,其构想与思想、认识、综合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应以一个身高在98~115CM、视线高度在88~108CM。
摘要:建筑创作不能违背建筑活动的基本原则,不同地域的民族产生各异的建筑形式,尊重建筑的民族性、地域性,建筑创作要走向世界就必须重视各民族间的交流,重视世界和建筑运动的方向与变化。提出地域建筑创作要“既民族、又世界”的观点。
摘要:作为一个西部的建筑师,在新疆这样一个民族众多、拥有丰富民族建筑的地区进行创作实践,如何将多民族文化,风情、环境和现代建筑设计更好的结合,形成一种符合贫困地区建筑设计的方法,来指导实际工作,是我在新疆26年建筑设计中一直思考的问题;用非既定性的方法实现地域建筑创作的多种属性。建筑的多种属性是指地域属性、民族属性以及文化属性,在建筑创作上三者如何把握,本人在火炬大厦酒店设计中进行了探索。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