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史鸿文"
1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审美之“无”:中国美学和艺术的“本无论”精神
收藏 引用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 第5期35卷 108-112页
作者:史鸿文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河南郑州450052 
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无”是一个涵义深广的概念。庄、禅美学具有极强的“本无论”色彩,它立足于对人生困境的超验性和本元性反思与解脱,并演绎到艺术之中,成为艺术境界和艺术创构的审美法则。“无”的艺术传达同时也表明,中国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广告的误导性、欺骗性、虚假性及其法律管理
收藏 引用
《经济经纬》2001年 第6期18卷 107-109页
作者:史鸿文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在涉及广告法律制裁的不良广告现象中,广告的误导性、欺骗性和虚假性三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对三者区分,主要是为了明确它们应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对其进行制裁的法律依据。与此同时,对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说明还有许多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书法的审美意境
收藏 引用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 第3期23卷 58-61,57页
作者:史鸿文 
(一) 我国的艺术历来强调意境之美,书法也毫不例外。自从我国最早的专用文字——甲骨文诞生以后,汉字的书写就开始逐渐从实用而兼顾起审美,由实形而引脱出意境。何谓意境?我国古人称它为“境界”或“境”,实际上是指艺术家的主观心境(情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亚里斯多德审美目的观试探
收藏 引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 第1期26卷 19-22页
作者:史鸿文郑州大学中文系河南郑州450052 
亚里斯多德审美目的观的出发点是他的以“中道”为核心的社会伦理思想。他通过对德与乐、美与善的关系的探究,提出了“美即是一种善”的观点;他不仅强调了艺术的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而且同时论述了艺术的“净化”作用,提出审美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代审美鉴赏论评析
收藏 引用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 第3期29卷 104-107页
作者:史鸿文郑州大学现代管理学院 
唐代艺术实践的高度繁荣,促使当时的美学研究从本体玄辩而转入对审美实践的情理把握,因此围绕审美鉴赏活动的基本问题,当时的美学家们见仁见智地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本文选取了唐代美学和艺术实践中对审美鉴赏者心理修养这一问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前我国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收藏 引用
《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 第21期22卷 42-43页
作者:李琳 史鸿文郑州大学 
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美学教学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改善,不仅原来的哲学、中文、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地位得到了巩固,而且逐渐成为其他各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公共选修课.但是,目前我国美学原理教学存在很多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庄子的审美观照理论
收藏 引用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 第3期28卷 52-56页
作者:史鸿文 
论庄子的审美观照理论史鸿文审美观照亦称审美静观,它涉及到审美活动中进行静心观赏的心胸、态度、意境、方式等众多问题,是现代审美心理学的重大课题。现代西方哲学家叔本华、布洛、维吉尔·奥尔德里奇、耶洛姆·斯多尔尼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广告的民族化走向
收藏 引用
《文明与宣传》1996年 第11期 44-45页
作者:程建平 史鸿文郑州大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弥漫于我国工商界的广告大战也日趋激烈。但从某种纯粹商业文化观点来看,目前我国广告业的相对繁荣带有很大的欺骗性,更多的广告没有深入到商业文化自身的价值层次上去实现其目的,也没有深入中华民族的心理深层中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徜徉在美学边缘的寻美者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7年 第11期 5-8页
作者:史鸿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图书馆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自然要寻美。青年时代的我曾痴迷于宗白华先生的"散步美学",1981年版的《美学散步》一书,开篇即为《美从何处寻》。宗先生洋洋洒洒、诗情画意地勾画出了从艺术到自然、从心灵到生活的寻美路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霍建起、贾樟柯电影的比较研究——“第六代导演”个案研究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学)(下)》2005年 第11期 22-26页
作者:史鸿文郑州大学哲学系 
霍建起,贾樟柯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霍建起善于摄取现实中真善美的一面,他的电影是诗和散文;贾樟柯突出的是现实的批判精神,他的电影是杂文和意识流小说。霍建起的电影优雅,贾樟柯的电影自然;霍建起电影“纯”,贾樟柯电影“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