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叶原"
3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本土化”主题的博物馆展示——从近期北朝佛教造像展谈起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23年 第9期 33-34页
作者:叶原 杜宇航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北朝佛教造像不仅具备深厚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今天了解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融合的重要图像证据。早在20世纪中叶,敦煌、云冈、龙门等北朝造像中心的佛、菩萨造像便频繁在博物馆中展出。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田野调查、艺术史研究的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北周须弥山石窟艺术与地区信仰
收藏 引用
《收藏与投资》2023年 第11期14卷 75-77页
作者:谢千帆 叶原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400700 
北周时期是原州须弥山石窟开凿的高峰,相较于前朝“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须弥山石窟艺术呈现了本土文化对萧梁时期主流审美的吸收和交融,凸显汉文化影响下佛教艺术风格的演变。这一现象在佛教信仰进入原州秩序建立、道德维护的过程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立敏锐的形式感——谢其云绘画创作与教学实践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7年 第12期 66-67页
作者:叶原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克莱夫呗尔曾说:“艺术的本质是有意味的形式。”与他对艺术本质定义相一致的是西方美术从印象派开始,不断促使形式感这一美术本体从社会、文学内容中独立出来的历史进程。目前,笔者在美国俄勒冈大学进行访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闲情寄长物 丹青伴野云——观高翔画作有感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4年 第7期 52-55页
作者:叶原西南大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文艺素来有大小两种传统。大传统乃曰文以载道,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至于小传统,不过视文艺为杯盏交筹间与二三知己浅唱低吟、娱情悦性之长物。长物者,身外余物尔。《世说新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治艺桃源 栽木柱天——孙宪谈胡献雅先生的艺术历程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9年 第4期 93-99,F0002页
作者:叶原 袁媛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胡献雅(1902—1996),国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江西南昌人,192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1933年参与发起中国美术会,和高剑父、吴作人、刘开渠等同任学术股干事。20世纪三四十年代,胡献雅在南京、上海、桂林等地多次举办画展。抗日战争期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信仰间的博弈——大足宝顶山摩崖石窟中的题材冲突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6期34卷 59-62页
作者:叶原西南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 
大足石刻为当下宗教、民俗、美术研究之热点。本文从大足宝顶山石窟《父母恩重经变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图》与《柳本尊行化图》在题材上的矛盾入手分析。作为柳本尊信仰道场,宝顶山造像与密教渊源颇深。本文从历时性的角度阐述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北魏的汉化和胡化潮流与昙曜五窟“如帝身”造像的思路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3年 第12期 97-102页
作者:叶原西南大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本期刊发叶原《北魏的汉化和胡化潮流与昙曜五窟“如帝身”造像的思路》,文章从汉化与胡化两种潮流间的互动关系出发,阐述“如帝身”造像思路在昙曜五窟上的运用,并分析了在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改革,昙曜五窟丧失“国家纪念性”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神道设教”模式看新年画运动的缺陷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3年 第8期 103-107页
作者:叶原重庆西南大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1949年11月26日,沈雁冰的《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标志着新年画运动正式开始。在行文中,明确提出新年画应“宣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艺术设计教学
收藏 引用
《高等建筑教育》2011年 第2期20卷 121-123页
作者:叶原西南大学图书馆重庆400715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艺术设计教学无法满足本民族审美需求的问题,进而引入"非物质文化视域"概念,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民族性审美趣味,力图将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供艺术设计教学运用的资源,缓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十年民间美术研究回顾——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与存在问题说开去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3年 第11期 18-19页
作者:叶原西南大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大致而言,民间美术研究在中国可以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大致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随着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开始着手学习民间美术,相关的研究工作也随同跟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