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叶廷芳"
3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国当代戏剧的强身之道——叶廷芳先生访谈录
收藏 引用
《长江文艺评论》2017年 第4期 11-16页
作者:林琳 叶廷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室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林琳(以下简称林):叶先生您好.作为最早把卡夫卡、迪伦马特介绍到中国、并加以学术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您在德语文学研究领域享誉世界。除了文学,您还在戏剧、建筑、音乐、美术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所以很多人称您为'跨界学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不谐和中的大谐和——简评安德鲁中国大剧院之造型设计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01年 第1期 20-21页
作者:叶廷芳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近来,围绕法国建筑师安德鲁设计的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方案议论纷纷,这是不足为怪的。凡懂得一点现代特别是当代艺术的人都知道,当今的艺术由于失去了统一的美学规范,而给评判带来了难题,往往不得不根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则行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垦荒”者的足迹与风采——评林兆华的艺术探索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1992年 第5期 96-104页
作者:叶廷芳 
他的兴趣在“处女地”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已形成不可阻挡之势。但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和冲突并不会因政策的明确和坚定而很快消失,它以各种形式反映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一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通向卡夫卡世界的旅程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1994年 第3期 114-120页
作者:叶廷芳 
通向卡夫卡世界的旅程叶廷芳一当某一时代的美的形态还没有成为一种风尚把人们普遍陶冶,它的信息还只是被少数作家艺术家所捕捉、所透露的时候,它往往要以“怪物”的形象在人们的记忆里潜藏一段时间,因而那些承担这一信息载体的文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怪诞之美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1993年 第4期 68-80页
作者:叶廷芳 
阅读文学书籍,或观赏造型艺术作品,常常会遇到一种令人惊异的东西,它或者是一个畸形乖戾的形象,或者是一种奇特古怪的幻想,总之,你要形容它,说明它,总离不开一个“怪”字。这在西方文学、艺术词语中有一个共同的名称,英语叫grotesque,...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迪伦马特在中国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08年 第3期 10-15页
作者:叶廷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20世纪瑞士杰出剧作家迪伦马特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戏剧美学接近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以及迪伦马特戏剧思想性、艺术性兼收,现代性、大众性并蓄的特点。他的作品不仅在大陆书市上畅销,更经常被搬上中国的戏剧舞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小剧场:戏剧的重建—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演浅评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1994年 第2期 76-81页
作者:叶廷芳 
“小剧场”这门由话剧派生的演出艺术随着它的母体大剧场话剧舶入中国以后,忽明忽灭,一个世纪中——从本世纪初第二个十年至本世纪末倒数第二个十年——走了一个螺旋形的轮回。这一现象颇耐人寻味。仿佛“小剧场”第一次在中国这块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巴罗克的命运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1997年 第4期 83-94页
作者:叶廷芳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巴罗克文学艺术是欧洲17世纪前后一种广泛的文艺思潮和美学风范,与以法国为主要阵地的古典主义共同雄踞了一个时代(后者时间更长些)。由于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其“野性基因”在本世纪初催生出表现主义文艺,从此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生命的蓬勃朝气 北京人艺三出戏得失谈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2000年 第11期 11-12页
作者:叶廷芳 
为了纪念曹禺先生诞辰90周年,北京人艺8~10月举办了“曹禺经典剧作展”,演出了《雷雨》、《日出》、《原野》3出不同风格的戏,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臧之者有之,否之者亦有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西方现代文艺中的巴罗克基因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0年 第3期 56-65页
作者:叶廷芳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17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巴罗克文学、艺术别具风采,它虽非正宗,却极具活力。在被正统势力压抑了二百年之后,其某些人文观念和审美特征又在20世纪的现代文艺中再现棱角,仿佛它的生命基因又在今天复活了,而且多见之于第一流的大师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