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叶纪彬"
1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艺术创作中“模糊性”特征探源
收藏 引用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 第4期12卷 37-43页
作者:叶纪彬 
艺术创作中“模糊性”特征,近年来文艺理论界对这一理论问题作过一些探讨,但对产生艺术创作中“模糊性”特征的原因的研究,似乎不尽人意。我认为产生艺术创作中“模糊性”特征的原因,主要的有以下几点:1. 艺术描写对象本身的“模糊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别林斯基论艺术典型化
收藏 引用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 第2期15卷 45-50页
作者:叶纪彬 
别林斯基艺术典型化理论是他典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别林斯基主要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中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和艺术典型中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等方面来阐述他的艺术典型化理论。别林斯基艺术典型化理论是人类文艺学中一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评典型“中介论”
收藏 引用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 第4期17卷 47-52页
作者:叶纪彬 
本文认为典型“中介论”是典型“统一说”的一种理论变种,它仍然无法揭示艺术典型的审美本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形态建设的思考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 第Z1期 280-288页
作者:叶纪彬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 
新的历史时期,寻求着一种与其相适应的文学研究的全新格局;呼唤着向文学发展的深层规律突进的开放性批评意识。而它的实现,重要的一点,是应建立在对以往文学研究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刊创刊十周年之际,我们首先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明清人物性格理论初探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 第6期 40-53页
作者:叶纪彬 李松扬 武振国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艺术创作中的“变形”规律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 第2期 238-247页
作者:叶纪彬 
一、“变形”是艺术创作中的普遍规律“变形”在意识领域内是一种普遍现象。只要认识主体对于客观存在是一种能动的反映,那么,“变形”现象在意识领域内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变形”作为宽泛的美学概念,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既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艺术审美反映论的三个理论层面及其关系
收藏 引用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999年 第1期 61-90页
作者:叶纪彬 
艺术审美反映论应包涵三个理论层面,即"第一性"与"第二性"及其相互关系理论层面,"辩证反映论"或"能动反映论"理论层面和艺术审美反映论理论层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简论“思想形象化”非艺术的本质特征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 第2期 29-34页
作者:叶纪彬 
把“思想形象化”看成是艺术本质特征的观点,是我国文艺理论界长期以来颇为流行的艺术本质论。我认为这种艺术本质论是违背艺术特殊规律的,不能科学地揭示艺术的本质特征。然而,这种理论至今仍有市场。仍被有的人奉为马克思主义的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文艺作品的倾向性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 第2期 258-265页
作者:叶纪彬 
什么是文艺作品的倾向性?它的内涵与外延应该如何界定?对这个基础理论问题,人们几乎天天与它见面,但长期以来却未作出科学论断,众说纷纭。现就近年来有关论著中,略举数例如下: 新编《辞海》对文艺作品的倾向性是这样解释的: “文学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时期艺术生产理论研究述评
收藏 引用
《江淮论坛》2002年 第3期 122-128页
作者:叶纪彬 张丽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大连116029 
新时期,政治空间的开阔,外来文艺思想的不断引入,都为文学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理论界在辩证地认识传统“反映论”的基础上,重新探讨并提出了“艺术生产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再认识,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