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叶舒"
171 条 记 录,以下是71-8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日玉石神话比较研究--以“记纪”为中心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3年 第5期 5-12页
作者:叶舒上海交通大学200240 
以玉玦玉璜(曲玉)为早期形式的玉文化生产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太平洋西岸的广大地区,东亚洲史前文化有共同的玉文化根脉:1.玉为至高宝物2.玉本属于天神3.玉本属于天界4.玉代表"瑞"的观念:神赐信物5.玉为神圣生命的由来6.玉与金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虎食人卣与妇好圈足觥的图像叙事——殷周青铜器的神话学解读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0年 第2期 99-108页
作者:叶舒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中心 西安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100732 
从再生女神信仰背景,重新解读殷商西周青铜器的虎噬人形的图像叙事,打通解析虎食人卣和妇好圈足觥、西周虎噬人头型车辕饰、西周母子虎擭人形玉佩及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人骑虎浮雕形象,参照比较神话学的通例,理解为引导亡魂再生的阴间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唐神女的跨文化研究
收藏 引用
《人文杂志》1989年 第6期 97-104页
作者:叶舒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一、引言:中国有没有爱神? 在中西神话与文化的对比中有一个显见的事实,即中国上古神话体系(尽管残缺不完整)中看不到爱与美之女神的位置,而构成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神话体系中女神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十二主神中竟有五位是女神,其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二龙戏珠原型小考——兼及龙神话发生及功能演变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2年 第2期 18-30页
作者:叶舒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40 
二龙戏珠是华夏文明中最常见的神话意象之一,相关的文字材料(小传统)有两千多年历史,而神话图像材料(大传统)则有六千年以上。通过大传统神话观念知识的系统梳理,探究二龙之间的变形意蕴:珍珠、太阳、火球、蜘蛛、钱币、玉璧、云雷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为“鸮形玉牌”说——玄鸟原型的图像学探源续篇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09年 第4期 74-81页
作者:叶舒 祖晓伟贵州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室100732 西安外国语大学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红山文化玉器中最神秘难解的一类被命名为"勾云形玉器",是由于对其造型辨识上的误解。文章通过对海峡两岸此类文物的系统排比分析,并展开图像学的细部观察,可以重新确认其为平面表现的猫头鹰形象,以两只动感十足的大漩涡形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良渚文化葬玉制度“钺不单行”说——四重证据法求解华夏文化基因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0年 第5期 85-96页
作者:叶舒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以良渚文化的七个代表性遗址墓葬为对象,可归纳出良渚葬玉制度的"钺不单行"规则,即凡随葬玉钺多用黄色即浅色玉料,同时匹配以1件或多件深色石钺。五千年前长三角地区高等级玉殓葬制度中的这种玉石原料的颜色二分现象,对应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容成氏》夏禹建鼓神话通释--五论“四重证据法”的知识考古范式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09年 第1期 98-108页
作者:叶舒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00732 西安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 
本文解析上博简《容成氏》中禹建鼓于廷的叙事,从比较神话学视野揭示夏王朝鼓乐制度发生的神秘意蕴,还原到自仰韶文化陶鼓到二里头文化木鼓之数千年演化脉络之中,利用四重证据的互动作用,梳理出华夏鼓钟礼乐体系的早期传承线索,追索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玄黄赤白--古玉色价值谱系的大传统底蕴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7年 第3期 77-86页
作者:叶舒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玉文化史的史前期发展脉络是先外围后中原。中原玉礼器发生期曾经历一个长达1000多年的深色蛇纹石玉料为主的阶段,按照古文献的用语称为"玄玉时代"。沿着渭水上游而来的深色蛇纹石的开发使用,逐渐引来西部地区浅色透闪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伊甸园生命树、印度如意树与“琉璃”原型通考——苏美尔青金石神话的文明起源意义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1年 第3期 32-45页
作者:叶舒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人类各大文明发生都以社会财富的聚集为必要条件。玉石神话信仰对早期财富观的形成具有支配性作用。从国际视野辨析在文明前夕先后得到神话化的玉石之种类,可得出比较文明意义上的世界性玉石资本理论。希伯来神话中的伊甸园生命树、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玉帛为二精”神话考论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4年 第3期 36-45页
作者:叶舒上海交通大学 
从蚌埠双墩陶器上七千多年的蚕茧蚕丝形刻画符号到红山文化玉雕神蚕形象,均可以视为无文字时代对蚕神的一级编码;这种原型编码形式率先将玉和蚕(丝、帛)两种物质结合为一体,甚至在商周以后仍能与文字编码并行不悖地发展延续。而甲骨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