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吕启祥"
7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致敬“红楼印痴王少石”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22年 第3期 339-341页
作者:吕启祥不详 
“红楼印痴”乃冯其庸先生语,是他对长期执着地为《红楼梦》治印的王少石先生的评价和赞语。今借来用作这篇短文的标题,以表示对少石先生的崇高敬意,也寄寓对其庸先生的深切怀念。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参加1986年在哈尔滨举行的国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秦可卿形象的诗意空间——兼说守护《红楼梦》的文学家园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06年 第4期 1-20页
作者: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29 
本文所标举的“诗意”是广义的而非狭义的,即指文学的审美的意蕴,这是一切艺术形象必须具备的基本特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红楼梦〉校读文存》前言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16年 第5期 69-72页
作者: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29 
中国艺术研究院没有忘记过往岁月中默默耕耘的老学人,用学术文库的形式保存他们学术成果中的部分精要。此举对于研究院和学者本人,都是很有意义和值得欣慰的事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感恩·忆旧·图新——写在《红楼梦》新校注本出版25周年之际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07年 第2期 24-35页
作者: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1982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秋月定本)为底本,经过重新整理的《红楼梦》普及本。2007年2月3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召开了纪念该本出版25周年的座谈会。作为当年校注组的一员,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亦师亦友四十年——长忆冯其庸先生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17年 第3期 13-28页
作者: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29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历史上,冯其庸先生曾出任副院长十年;作为文史学家、艺术家、红学家则从未下岗。他视野广阔、才华横溢,晚年不辞万难、十度西行的学术考察更令世人钦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江宁云锦映红楼——漫说作为文学元素的红楼服饰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09年 第3期 1-18页
作者: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29 
云锦作为丝织品的贵重面料是红楼服饰的重要构成,红楼服饰作为文学元素已织入小说的有机整体。云锦和红楼服饰的文化内涵值得珍视和弘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穿越光影写春秋——记中国电影史大家李少白之点滴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15年 第5期 5-6页
作者: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100029 
少白先生于我,介乎师友之间。论交谊,可以称友;论学问,应当是师。他年长,出道又早,我视为前辈;以专业论,做他的学生也不够格,盖因我于电影完全是门外。他在电影史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自有行家和弟子来说,我只能谈一点对他为人为学的感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谛听历史当事人的声音——我所认识的李希凡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14年 第5期 1-21页
作者: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29 
从接触李希凡的不同阶段,认识他的学品和人品。李希凡对红学的贡献,1954的起点固然重要,晚年的封笔之作同样不可忽视。坚守信仰、爱惜人才、呵护晚辈,是笔者感知的他为人行事的风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作为文化经典的《红楼梦》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08年 第5期 46-58页
作者: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29 
《红楼梦》是文化经典,不是时尚。应当关注其恒久的、内在的、深层的东西,关注其对人性深度的展示,对人间真爱的呼唤。《红楼梦》之永葆精神魅力和可能不断诠释,源于在历史的维度和人文的维度之间所保持的巨大张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绍兴会馆里的学术拓荒人——鲁迅与“小说史略”及《红楼梦》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02年 第4期 201-209页
作者: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是鲁迅先生来北京之后的第一个寓居之地,据鲁迅日记壬子年(1912年)五月五日记.下午“七时抵北京”,次日“上午移人山会邑馆”。(笔者按:山会指山阴和会稽)与鲁迅一同到京的挚友许寿裳也有记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