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吴保和"
2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音乐电视创作论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02年 第6期 68-79页
作者:吴保和上海戏剧学院 
音乐电视,有时又被称为MTV,是一种以电视为创作和传播媒介、以音乐单曲为长度、以歌手为表演的中心人物、视听结合的新艺术品种,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商业与艺术、文化与消费相混合的艺术品种。音乐电视以或优美动听或狂躁刺激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戏剧中的“少女牺牲”原型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1989年 第4期 94-105页
作者:吴保和 
一弗洛依德曾经说过,“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卡拉玛卓夫兄弟》都表现了同一主题——弑父。”①弗洛依德认为弑父的激情来源于作者内心的潜意识,也就是俄狄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扬戏剧现代性的文化工程——评南京大学的两本戏剧史稿与两本总目提要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14年 第1期 105-112页
作者:吴保和上海戏剧学院 
南京大学董健等人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当代戏剧史稿》《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中国当代戏剧总目提要》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现代戏剧研究的一套重要著作,它包含了对中国现当代戏剧发展的种种思考和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搜集整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科伦拜恩的保龄》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04年 第1期 99-103页
作者:吴保和上海戏剧学院 
本文论述了 2 0 0 3年美国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科伦拜恩的保龄》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导演的创作观念。并以《科》片为对照 ,对当前中国纪录片存在的三个问题 ,即题材的狭窄、思考的贫乏与表现手段的单调作了批评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说”类电视剧辨析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07年 第3期 66-75页
作者:吴保和上海戏剧学院 
90年代中国电视剧中的“戏说”潮是消费主义、时代思潮、商业机制三种力量综合的结果。“戏说”电视剧的根源是观众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其实质是大众传媒时代的民间文化。“戏说”电视剧通过违反历史逻辑达到“以古娱今”的视觉效果,在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略论电视竞赛节目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00年 第6期 74-80页
作者:吴保和上海戏剧学院 
以嘉宾和现场观众为主体,以比赛或做游戏为基本内谷,强调娱乐和好玩的电视节目,每周全国就有十几台,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城市之间》、《幸运52》,上海电视台的《智力大冲浪》、《五星奖和成大擂台》,湖南卫视的《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90年代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形态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01年 第6期 19-21页
作者:吴保和上海戏剧学院 
当代中国的小剧场戏剧产生于80年代初。1982年,北京人艺的导演林兆华以小剧场戏剧的方式排练并演出了高行健、刘会远编剧的《绝对信号》,起初戏只能在北京人艺排练厅“内部演出”,由于获得好评,随后便进行了公演。虽然在此之前的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电视纪录片的选题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1997年 第2期 34-43页
作者:吴保和上海戏剧学院 讲师 
本文论述了国际公认的电视纪录片选题的三大范围,即:鲜为人知的外部世界,为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普通人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以及选择拍摄对象时应考虑的一些普遍标准如新鲜性、接近性、人情味、信息量、问题的普遍性和对象的可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容器与火把——创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回顾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1999年 第6期 47-50页
作者:吴保和上海戏剧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专业是我院1995年设立的新专业,目前,第一届本科学生已经毕业,第二届和第三届学生正在就读。从首届学生的专业成绩和社会反应看,新专业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不少同学毕业后立即被上海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
收藏 引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1期18卷 16-26页
作者:吴保和上海戏剧学院电视艺术学院上海200040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经历了民歌、诗词、小说、戏曲、戏剧、电影、电视剧、电脑游戏等不同表现形式,其内容也由最初的几百字演变到上百万字。木兰形象不断地改变与刷新,关系人物不断地增加,故事情节不断地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