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吴子林"
1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高阶思维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
收藏 引用
《福建教育研究》2024年 第7期 26-28页
作者:吴子林连城县实验小学 
高阶思维能力是数学关键能力之一,文章旨在通过设计复杂化情境,呈现结构性内容,强调多元化反思,重视延伸拓展,变良构为劣构,变碎片为关联,变肤浅为深刻,变答题为重建,进而培养学生会应用、会分析、会评价、会创造的数学高阶思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学赖以存在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新解
收藏 引用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7期 134-143页
作者:吴子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囿于语言工具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命题不过是模糊不清的空洞口号,其实际语境含义沦为某种特定的、消极的东西。受20世纪西方“语言的转向”以及中国现当代作家汉语写作之探索的启示,重申“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命题在当下十分必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哲学应当作诗来写”--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及其写作
收藏 引用
《求是学刊》2022年 第2期49卷 36-49页
作者:吴子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北京100732 
占据维特根斯坦思想核心地带的,是其艺术气质而不是科学精神。对维特根斯坦而言,音乐是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是衡量精神事物的尺度;作为深层的精神背景,音乐深刻影响了维特根斯坦哲学著作的结构形式,其还有以音乐阐述哲学思想的偏好。新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学赖以存在的语言
收藏 引用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 第5期40卷 143-144页
作者:吴子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语言是人类最独特、最显著的行为活动和认知方式,在20世纪以来的文学理论发展历程中,文学的语言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沿问题。人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们需要概念吗?”——构建中国当代学术话语体系之思
收藏 引用
《学习与探索》2021年 第8期 156-166页
作者:吴子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五四”以降,现代汉语置换了古代汉语,西学范式置换了中学范式,汉语之韵整体性流失,汉语思想苍白冷萧。世界文化绝不是文化的“同一”化,而应是“星丛”化;中西语言各有优长,包含独特的“世界观”,形成了最适合于本民族的不同写作系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文写作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气’”——童庆炳述学文体思想阐微
收藏 引用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 第9期9卷 166-178页
作者:吴子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学术研究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童庆炳提出,论文写作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气"。为此,写作者首先必须博览群书、铢积寸累、秉心养术以激发生命的活力;其次,读书是生命的"对证",与生活实践互动互构,由此形成问题意识,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现代性”困境的理性沉思——童庆炳文艺思想新解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2020年 第1期 134-140页
作者:吴子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 
童庆炳的文艺思想是立足于对时代、社会变迁的考察,联系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精神状态形成的。他认为,我们急需的审美文化应是说不尽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而将审美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文学艺术与人的建设相联结,提出民主精神、人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性正义:重返理想国之路——重读柏拉图《理想国》札记之一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学研究》2013年 第3期 5-9页
作者:吴子林 周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柏拉图针对当时文学创作内容和形式上的弊端将一部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却产生了文学为政治附庸的误解。实际上,柏拉图强调了诗性正义,以迎回他心目中的理想诗人;"诗性正义"根源于诗人悲天悯人之心,它以一种反省性的艺术精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多元·对话·整合——2015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述要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16年 第4期 114-126页
作者:吴子林 陈浩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2015年度文艺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文论、古代文论、文学基础理论、新媒介与大众文化、美学研究和西方文论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总体上呈现出综合创新的特点。诸多领域的研究多重视本土文学与文化经验,切实从当代中国文学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4年 第5期 41-42页
作者:吴子林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77~78页的内容。设计理念:“先学后教”就是充分体现“学生先,教师后”,先让学生学(先思考、先预习、先探究、先尝试),后由教师教(后点拨、后解惑、后提升、后拓展)。“多学少教”就是在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