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吴新雷"
4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当今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从“苏昆”青春版《牡丹亭》到“上昆”全景式《长生殿》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9年 第6期 71-77页
作者:吴新雷南京大学文学院 
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5月宣布中国的昆曲艺术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在文化部制定的十年规划的推动下,全国各昆剧院团新排了一系列新剧目,计有四十多个。本文以苏州昆剧院创演的青春版《牡丹亭》和上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中国戏曲文化的现代化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1991年 第3期 22-27页
作者:吴新雷 
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文化,是世界上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系统之一。众所周知,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的梵剧,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唯有称为戏曲的中国传统戏剧,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屡演不衰。它不仅是历史的艺术,而且具有断绝更新的生命力,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李玉交游续考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89年 第4期26卷 89-95页
作者:吴新雷 
明末清初苏州派戏曲家李玉(1591?-1671?),字玄玉,或作元玉,别署苏门啸侣,又以居室“一笠庵”之名为号。关于他的交游活动,拙作《李玉生平、交游、作品考》曾有所论列,初步考述了他和朱佐朝、朱素臣、毕万后、叶雉斐、张大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红楼梦》中的骈体文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1990年 第4期 99-113页
作者:吴新雷 
《仁楼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瑰宝。作者曹雪芹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不仅精于诗词曲赋和散体文,而且还擅长骈体文。这表现在《红楼梦》的创作中,确是集中国古典文学之大成,众体皆备,五采缤纷。正如作者有意识地以诗词曲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部总结表演艺术经验的理论杰作──清代吴永嘉原本《明心鉴》推介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4年 第3期31卷 102-105页
作者:吴新雷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影视研究所 
本文探讨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九集中《梨园原》之来历,考证出原本《明心鉴》实出于吴永嘉之手.《梨园原》仅为传抄过程中之节要本。原本《明心鉴》之内容丰富多彩,系我国古代专谈表演艺术之理论文献。本文一方面对此书作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吴梅的昆曲论著及其演唱实践——为纪念曲学大师吴梅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
收藏 引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第6期6卷 94-100页
作者:吴新雷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吴梅在北京、南京各高校从事戏曲教学的特点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他没有停留在戏曲的文学层面上来立论 ,而着眼于综合艺术的全方位的研究 ,所以他的昆曲论著能结合舞台艺术的实践 ,独出新意。他不仅培养了曲学的研究人才 ,而且还培养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振飞先生在“俞派唱法”形成中的卓越贡献——为纪念俞振飞先生百年诞辰而作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2002年 第9期 11-14页
作者:吴新雷 
“俞派唱法”是俞粟庐和俞振飞父子从事艺术实践的创造性的声乐成果,是在长期传播和教学演出活动中被文化界所公认的其创始人是俞粟庐(1847—1930),而形成完整的艺术体系则是振飞先生(1902—1993)作出的贡献。最早提出“俞派唱法”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和美国:全球化时代昆曲的发展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7年 第3期 86-99页
作者:吴新雷 白先勇南京大学 美国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 
为纪念明代戏曲大家汤显祖逝世390周年,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剧组在旅美学人白先勇教授的统筹下,于2006年9月到美国巡回演出。恰好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应柏克莱、洛杉矶加州大学之邀,赴美参加《牡丹亭》的学术研讨会。本刊编辑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孔尚任《桃花扇》的创作思想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7年 第3期34卷 107-114,143页
作者:吴新雷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210093 
从《桃花扇》“三易其稿而书成”的全过程来看,孔尚任的创作思想是有变化的。在他没有出山以前,其初衷只是单纯的吊明之亡,抒发兴亡之感。出仕以后,因为感激康熙皇帝的知遇,所以又产生了颂扬圣朝的构思。但是,淮扬现实生活的磨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昆曲艺术中的俞派唱法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2011年 第7期 34-35页
作者:吴新雷 
俞振飞先生编订整理的工尺谱《粟庐曲谱》今年初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影印面世后,引起了学界对“俞派唱法”的热议。我们知道,在昆曲艺术中,俞派唱法是俞粟庐和俞振飞父子从事艺术实践创造性的声乐成果,且在长期传播和教学演出活动中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