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吴琛瑜"
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因"文"而观,索"献"以构——网师园再识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25年 第2期 45-53页
作者:殷悦 沈旸 吴琛瑜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南京210096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6 苏州市留园管理处苏州215008 
在整体性与历时性的园林认知基础上,关注不同类型的空间结构变化的方式:爬梳文献中的胜处构建、路径体验与区位的关联,分析变迁中的网师园空间与结构,解读在"设计者"需求与社会文化背景演变的过程中,园林的空间感知与变迁本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内容、文脉、概念:关于苏州园林博物馆的一点思考
收藏 引用
《东南文化》2016年 第S1期 91-95页
作者:吴琛瑜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 
本文使用了伯纳德·屈米关于"概念、内容、文脉"的分析方法,对苏州园林博物馆的历史、建筑和功能定位进行新的思考。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理论体系(内容)先于物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场地条件(文脉)而存在,从苏州园林博物馆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空间的体验:晚清以来苏州评弹听客的日常生活与感官文化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7年 第1期 113-118页
作者:周巍 吴琛瑜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15500 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与监管中心215001 
受到"空间转向"研究范式的启发,不难发现听客在评弹书场空间里的日常生活并非局限于简单的听书,而是收获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全方位的空间感官体验。不过,同一书场空间里的听客的感官体验未必完全相同,受到社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苏州评弹与童年经验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6年 第1期 91-95,114页
作者:周巍 吴琛瑜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苏州市园林博物馆江苏苏州215001 
书场中的儿童包括艺人和听众,他们的童年生活均为成年以后的追忆。老艺人的追忆明显带有苦涩意味,既有生活层面的,又有配合政治运动的精神与心理诉求。小听众的回忆中多为娱乐、消闲,起先好吃好玩是主题,而后评弹的内容成为吸引他们的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