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吴瑞麟"
4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21世纪公路展望
收藏 引用
《国外公路》1992年 第6期12卷 7-9页
作者:吴瑞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通过对21世纪初公路交通环境,交通模式、运输技术等状况的预测,分析了能源、人口数量及结构、生活方式和各国政治、经济等因素对它的影响,同时设想出下世纪交通运输系统的模式和对公路设施规划设计的要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拓宽路基不同沉降形态下沥青路面结构仿真
收藏 引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 第9期40卷 76-80页
作者:吴瑞麟 樊金山 颜昌清 孙钊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56 
通过有限元仿真(ANSYS),首先分析了不同高度路堤顶部沉降形态(选取填土高度分别为1.6和5.0m这2种实际工程),然后计算出基于路基沉降形态的沥青路面受力情况,并与常用简化沉降形态下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a.实际沉降形态下低路堤顶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实测数据的双层CRCP横向裂缝研究
收藏 引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 第1期45卷 1-5页
作者:吴瑞麟 王巍 杨梅梅 占逸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以武汉市"21号公路"改建实体工程试验段现场测试数据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RCP)横向裂缝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伸缩缝对双层CRCP端部伸缩段影响范围为20~60m;施工季节温度对双层CRCP...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单点立交(SPI)的通行能力研究
收藏 引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 第10期30卷 111-113页
作者:吴瑞麟 沈建武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根据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最新的观测及研究成果 ,结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 7》和现有文献提出的有关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 ,对实际工程中单点立交 (SPI)可能出现的八种车道布置类型进行了分析计算并给出了计算结果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绿色交通
收藏 引用
《中南公路工程》2004年 第3期29卷 142-144页
作者:江黎明 吴瑞麟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63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论述了当今交通存在的问题,就发展绿色交通的必要性、意义以及具体措施做了阐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高等级道路几何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收藏 引用
《城市道桥与防洪》1995年 第1期 4-9,22页
作者:吴瑞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前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高等级道路的建设方兴未艾。有学者预计21世纪高等级道路的功能将趋向多样化,尤其是道路本身以外的附属设施、休息设施、环境保护及管理设施等将有很大的改进。此外,沿高等级道路设置共用电缆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高等级道路几何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收藏 引用
《中国市政工程》1994年 第4期 1-6页
作者:吴瑞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针对高等级道路行车速度高的特点,指出我国现行设计方法中“视距取值”、“超高过渡”、“加宽过渡”等道路几何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驾驶员视觉特性及超高、加宽过渡段主要控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等级道路设计视距取值的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正交试验思想有限元分析的水泥砼路面板角脱空判定方法研究
收藏 引用
《工程力学》2008年 第A1期25卷 189-192,197页
作者:吴瑞麟 彭前程 简晓波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思想,针对使用贝克曼梁法检测旧水泥砼板板角脱空建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弯沉和接缝传荷能力是判定板角脱空状况的充分必要约束条件。根据分析结果,建立定量判定板角脱空状况新方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等级道路弯道加宽缓和段合理形式的探讨
收藏 引用
《中南公路工程》1993年 第3期18卷 14-19页
作者:吴瑞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分析了道路弯道加宽缓和段现行几种设计方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推荐两种设计方法。1.高次支距叠加法:方使设计与施工,计算方法简便易行,且能得到较传统的“直线过渡法”、“高次抛物线法”效果更好的路面加宽后的边缘线形。2.加宽曲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公路与城市道路几何设计中亟待统一标准的几个问题
收藏 引用
《中南公路工程》1999年 第3期24卷 6-8页
作者:吴瑞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武汉市430074 
提出了公路设计规范中几何设计指标与城市道路的差异性问题,分析了指标值的确定依据,得出了两者应尽快达到统一的结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