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吴福平"
2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对称性与审美视角下的“势科学——吴福平系数”研究
收藏 引用
《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 第2期 78-88,158页
作者:吴福平 李德昌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西安交通大学 
我们所存在的世界,极有可能正是在几个简单的规则支配下产生、变易和进化的,如果宇宙物质世界的确在不同层次上或不同层次间可以演绎为多等于多、多即是一、一即是零的,那么,所有重要的自然科学问题,都归结为导数或偏导数构成的势函数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后现代公共行政的伦理困境与出路
收藏 引用
《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 第11期 61-66页
作者:吴福平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杭州310013 
本文在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全面轰击中提出了后现代公共行政的伦理困境及其可能的解救之道。同时认为,我们实际上终会超越后现代主义,并使这个世界在更高层次上复归于和与安宁,"德性—解释性行政人"的出现,将有望使后现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管理的文化缺失
收藏 引用
《思想战线》2011年 第6期37卷 99-104页
作者:吴福平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13 
无论是从社会学功能主义抑或是从人类学符号主义路径观察,包括社会管理活动在内的人类一切活动,无不是在创造文明,也因此无不是文化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社会问题以及管理中所面临和出现的所有问题,本质上就是文化问题;一切管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质量预警系数及测量模型构建
收藏 引用
《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 第12期32卷 15-24,107页
作者:吴福平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杭州310013 
无论是大型的开放式组织,或者是小型的闭合式的各类社群组织,其"组织生命周期"的存在,有时几乎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任何一个文化机体在流动、迁变过程中,其文化断裂系数(CV)等于0.28和0.41,是两个临界值。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西哲学中的“一”及“同一”
收藏 引用
《思想战线》2019年 第1期45卷 136-142页
作者:吴福平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如果说全部哲学从形而上学到后形而上学,从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有什么原则性区别的话,只不过是前者过于强调了绝对性、基础性、一元性、"一致性",后者则过于强调了多样性、多元性和"差异性"。如果说&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区域社会文化软实力测量模型构建
收藏 引用
《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 第5期 98-104,159页
作者:吴福平 刘莉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公共文化研究所所长杭州310013 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杭州310013 
区域社会文化软实力测量,目前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文化软实力具有抽象性和隐蔽性,是不可测量的;另一种认为,软实力虽"软",不能直接测量,但可以通过其外化、物化的表现并通过构建一些硬指标来进行测量,且做了一些尝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走向文化公共治理
收藏 引用
《思想战线》2014年 第3期40卷 85-90页
作者:吴福平 刘莉浙江天和文化管理研究院 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迄今所呈现和暴露的文化缺失,正是导致政治与行政、事实和价值分离、管理主义与价值主义"抽象对立"的根本原因。文化天然独具的公共性、实践性、治理性表明,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0’存在机制”及其存在论意义
收藏 引用
《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 第2期 94-105页
作者:吴福平 吴思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浙江农林大学理学学士杭州310013 
"联系"与"差别",是中西哲学史上两个核心论题,也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的内生变量;特别是中国哲学史上被人称为"经典中的经典"、"智慧中的智慧"的《易经》中论及的太极、阴阳及其变易等,本质上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后现代背景下文化概念的新界定
收藏 引用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 第4期11卷 99-104页
作者:陈宪民 吴福平江苏盐城师范学院盐城224002 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杭州310013 
后现代主义对科学主义、基础主义、整体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全面解构,导致西方文化研究诸学派失去了准确界定文化概念的信心。从文化研究者对文化概念的"弱共识"出发,可以进而追寻关于文化的"强共识",得出关于文化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天地人”人性假设及其意义诠释
收藏 引用
《思想战线》2012年 第5期38卷 93-96页
作者:吴福平 周利兴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公共文化研究所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天地人"的人性假设更加注重的是关于"人"的哲学化思考,更加突出的是"人"在"天"、"地"之间"万物之灵"、"天地之心"的地位,更加关注的是天、地、人的同生并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