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吴鼎铭"
1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作为劳动的传播:网络视频众包生产与传播的实证研究——以“PPS爱频道”为例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 第3期40卷 56-62页
作者:吴鼎铭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网络视频的众包生产与传播模式成功吸纳了大量网民加入其中,并将他们的休闲时间、社交关系、知识、创意、幽默和情感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数字资本,从而赚取网民的数字劳动剩余价值,在此过程中,网民被转化为推动资本增值的数字劳工。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社交媒体“Feed广告”与网络受众的四重商品化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 第6期37卷 106-109页
作者:吴鼎铭 石义彬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社交媒体"Feed广告"代表着未来广告的发展方向。本文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重新解读社交媒体"Feed广告",从网络受众的角度,提出社交媒体的"Feed广告"实现了对受众的个人信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量化社会与数字劳动:网络水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 第5期41卷 47-51页
作者:吴鼎铭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网络水军是中国量化制度设计的'社会症候',这是其在中国泛滥横行却难以治理的深层政治经济原因。基于此,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从艺术的量化与'提分'劳动、'传播力'的量化与'提量'劳动、信用的量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媒介融合营销与网民参与行为的三重劳动化——以2015年天猫“双十一狂欢夜”电视晚会为例
收藏 引用
《新闻界》2016年 第14期 54-58页
作者:吴鼎铭 林颖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天猫2015双十一狂欢夜"广告营销晚会成功实现电视、互联网与手机等不同媒介的融合,并将好奇、游戏、娱乐、消费等激发网民参与的重要元素整合在一起,开创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型的广告营销模式。但值得反思的是,这种广告营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记忆、场景沉浸与影像赋能——《艺术里的奥林匹克》的视觉呈现
收藏 引用
《电视研究》2022年 第5期 32-34页
作者:吴鼎铭 朱燕钦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艺术里的奥林匹克》以优质的题材选择、巧妙的场景建构和前沿的视觉技术,生动阐释了艺术作品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得益彰的文化意涵。本文结合文化记忆理论与沉浸理论,分析《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如何通过题材选择、主题连接、场景构建、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网民情感的吸纳与劳动化--论互联网产业中“情感劳动”的形成与剥削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 第6期39卷 21-25页
作者:林颖 吴鼎铭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众被吸纳进互联网所建构的数字资本空间里,接受着商业意识形态的召唤,不知不觉成为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情感劳动者"。因此,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网民情感被商品化与劳动化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劳动的未来图景与发展对策
收藏 引用
《新闻与写作》2021年 第2期 29-35页
作者:吴鼎铭 吕山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随着日常生活的媒介化与平台经济的崛起,数字劳动不再是一个特殊的、边缘的"奇观",而是成为了一个无时无处不在的显在现象。本文基于当代互联网产业和数字劳动发展的趋势,从数字劳动技能、劳动节奏、劳动技术与劳动制度四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融媒时代提升中国主流媒体“四力”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年 第4期 48-51页
作者:吴鼎铭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本文在总结融媒体时代用户使用习惯与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更全面系统、体现主流媒体可持续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并由此对当代中国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水平进行了梯队分类。最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纪录片《过台湾》的史学价值与传播价值
收藏 引用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 第3期 98-101页
作者:林颖 吴鼎铭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过台湾》是反映大陆先民横渡台湾海峡、繁衍生息并创造两岸共同历史的纪录片。本文结合影像分析与史学研究的方法,探讨其如何通过历史的影像化再现,成功实践影像史学的基本范式,使近400年的台湾历史得以"在场"与还原,生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融合表达与共情传播:国产原创综艺节目国际传播研究
收藏 引用
《福建艺术》2024年 第1期 18-23页
作者:吴鼎铭 肖欢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一直以来,中国部分综艺节目采取版权引进或创意借鉴的形式进行节目制播,这种生产模式有效降低了节目播出的商业风险,能够获得较好的市场反馈。但长远看来,借鉴海外优秀经验模式进行二次创作缺乏对中华民族文化潜质的充分挖掘,无法在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