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周亭"
5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理念、符号、共振:民族题材剧作精准传播策略探究
收藏 引用
《对外传播》2025年 第2期 52-56页
作者:孙琳 韩霓 周亭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 
民族题材短剧《我的阿勒泰》将精准传播理念与策略贯穿于作品创作实践全流程,形成了基于理念创新、符号选择、价值共振的民族题材剧作国际传播的精准路径。在理念创新上,追求边疆地域特性与共享诗意追求的精准融合,实现全球性、本土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表面活性剂对结晶紫变色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性实验设计
收藏 引用
《广东化工》2025年 第4期52卷 131-133页
作者:王秀凤 张国栋 周亭 张志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80 
在本科生物理化学实验中动力学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表面活性剂对结晶紫变色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性化学实验,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索。选用了两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两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发现不同浓度、不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蔬菜穴盘苗弧形展开式自动取投苗装置设计与试验
收藏 引用
《农业工程学报》2023年 第8期39卷 54-64页
作者:韩长杰 周亭 尤佳 徐阳 毛罕平 梁佳新疆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乌鲁木齐830052 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镇江212013 巴州良佳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焉耆841100 
针对穴盘苗取投苗装置机械结构较复杂、取投苗易失败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蔬菜穴盘苗弧形展开式自动取投苗装置。通过对取投苗作业过程进行分析,提出整排取苗、弧形展开投苗的自动取投苗作业方式,对夹苗组件、导向槽、旋转接苗机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视听节目国际传播:现状、问题与创新方向
收藏 引用
《现代出版》2022年 第2期 58-65页
作者:周亭 孙琳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 
当前,我国的视听节目能否转化为传播效果,推动海外公众正确认知当代中国与中华文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2020、2021年评选出的40部优秀海外传播作品的,通过大数据技术,立足国际市场竞争力、国际社会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艺术形象的概念及其在各领域中的体现
收藏 引用
《教师》2019年 第32期 101-102页
作者:周亭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是各类艺术作品的核心.在各类艺术作品中,不同的艺术语言是为了树立艺术形象,没有成熟的艺术形象就没有成功的艺术作品,把广泛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边界共融:试论绘画艺术行为实践和脑认知视觉科学的碰撞
收藏 引用
《教师》2020年 第30期 122-123页
作者:周亭中央美术学院北京100102 
文章试图结合脑认知科学介入艺术行为认知领域的技术手段与方法,还原、分析人在观看艺术作品时神经生理活动的彩色图谱,推算出神经信号本身所代表的视觉编码信息,从而进一步反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行为。实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卟啉衍生物作为G-四链体DNA结合剂的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有机化学》2010年 第11期30卷 1640-1651页
作者:周亭 龙玉华 杨定乔 刘真权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广州510006 
综述了卟啉衍生物作为G-四链体DNA结合剂的研究进展,其中涉及该类化合物作为G-四链体DNA结合剂的设计合成、亲和能力以及端粒酶抑制活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中国油画创作中艺术形象的意象表达
收藏 引用
《教师》2019年 第30期 107-108页
作者:周亭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心范畴,有着深刻和丰富的内涵,以意象的本质和特征以及意象创造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意象说”对中国当代油画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启示。它既是客观物象的集中反映和再现,又是画家情感的化身和抒发。它是二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日本科技外交战略评析:现实动因、历史演化及其路径选择
收藏 引用
《中国科技论坛》2022年 第9期 170-180页
作者:邓天奇 周亭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北京100024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北京100024 
21世纪以来,日本立足于既有的国际科技合作基础,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实践创新、构建国际多边科技合作网络、推进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政策工具,逐步建立起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导向的科技外交战略体系。在政策实践过程中,日本政府注重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隔震设计
收藏 引用
《建筑结构》2017年 第S1期47卷 633-636页
作者:叶立寰 周亭 刘长朋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建筑工程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36 
隔震建筑的隔震层阻隔了地震时地面振动向上部结构传递地震作用(或振动能量),造成结构自振周期增大,加速度减小,位移增大,隔震结构设计时,需要在减小加速度响应和增大位移响应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并考虑不同场地作用的影响。以实际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