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周华志"
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V-型皱褶芯材承压的均质化等效模型
收藏 引用
《复合材料学报》2017年 第12期34卷 2866-2873页
作者:周华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6 
采用代理模型获得V-型皱褶芯材等效屈服应力、等效平台应力和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一种承受静力/准静力面外压缩的V-型皱褶芯材均质化等效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皱褶芯材的均质化等效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原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具有褶皱薄弱段的正弦波纹梁吸能性能研究
收藏 引用
《振动与冲击》2017年 第17期36卷 248-254页
作者:周华志 韩微 江彬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南京210016 
薄弱环节的设置对波纹梁吸能性能的影响很大,好的薄弱环节可以降低波纹梁的冲击过载,从而降低结构传递给乘员的过载,并使波纹梁产生稳定的渐进压溃,以吸收更多的能量。提出了褶皱薄弱环节的概念,并对带有褶皱薄弱环节的波纹梁吸能性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贵州黔北烂碑堰水库大坝及地基强透水带帷幕的设计与灌浆
收藏 引用
《水利管理技术》1995年 第5期16卷 9-12页
作者:周华志 
烂碑堰水库的大坝与地基的强透水带渗漏,在坝轴线偏上游1m布设了防渗帷幕,由单排直孔局部二排加蜜帷幕构成。灌浆方法采用自上而下分段钻灌法,灌浆次序分一期三序加密补强施工,一般灌浆段长5m,特殊地缩小至2m,浆液采用8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烂碑堰水库大坝及基础防渗处理效果分析
收藏 引用
《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95年 第11期 24-27页
作者:周华志贵州省遵义县水电局勘测设计队 
烂碑堰水库大坝与地基的强透水带渗漏,经地质勘测、物探、钻探及观测资料的分析.采取防渗帷幕灌浆、涵洞反压灌浆与封堵补强灌浆.蓄水到正常高水位验证,防渗效果显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洛安江干渠老菁湾滑坡分析
收藏 引用
《工程地质学报》1995年 第1期3卷 86-91页
作者:周华志遵义县水利勘测设计队 
洛安江水库灌溉工程是贵州黔北万亩以上骨干工程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成。1991年"7.5F"洪灾,连续大暴雨,河水暴涨,倒灌暗河,产生高静、动水压力作用。岸坡岩体受不利结构面组合,发生顺层岩质滑坡,破坏干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交通沿线零碳新能源技术综合应用研究
收藏 引用
《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2024年 第7期 23-29页
作者:周华 闻佳 杨军 王成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210014 
为推动“交能融合”的发展,本文分别从四个角度叙述零碳新能源技术在交通沿线的利用情况并开展对应的应用研究。对边坡光伏技术、光伏声屏障技术、光储充技术以及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四项较为典型的、和交通沿线能够较好结合的技术进行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双固定墩对市域铁路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力的影响研究
收藏 引用
《铁道标准设计》2023年 第6期67卷 20-26页
作者:梁爽 刘德 王小韬 周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610031 
针对双固定墩对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力的影响开展研究,以某市域铁路为实际工程背景,基于梁轨相互作用原理、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建立线-桥-墩一体化计算模型,分析温度变化、列车制(启)动以及断轨工况下双固定墩简支梁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力变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本土资源转型升级的科技城城市设计——以赣南未来科技城为例
收藏 引用
《住宅科技》2023年 第4期43卷 18-25页
作者:杨春侠 王东宇 耿慧 周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随着一系列科技与创新扶持政策的出台,作为引领城市产业及空间转型的催化剂,科技城设计与开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过快的建设也导致许多问题。文章首先通过不同资源类型实现转型升级的科技城案例研究,总结资源型科技城转型升级的积极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慢行驻留导向的城市桥梁布局和通行空间研究——以上海市苏州河为例
收藏 引用
《城市规划》2015年 第11期39卷 99-106页
作者:杨春侠 耿慧 周华同济大学建筑系 同济大学规划系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对上海市苏州河的桥梁调研发现,桥梁空间分布不合理,过河交通量以机动车为主,桥上慢行驻留空间舒适性差等问题十分突出。研究倡导慢行驻留导向的桥梁规划与设计理念,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从建构慢行驻留桥梁的合理间距、建设适应快慢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厦门五缘湾滨海景观设计理念
收藏 引用
《水运工程》2008年 第9期 33-35页
作者:周振环 周华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71 
探讨如何通过多元化的空间设计、人性化设计、亲水性设计,以及增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设计,来实现滨海景观人性和公民性的自然回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