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周裕鍇"
1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元祐詩風的趨同性及其文化意義
收藏 引用
《新宋学》2001年 第1期1卷 183-197页
作者:周裕鍇四川大學 
一嚴羽在《滄浪詩話·詩體》中提出“元祐體”的概念,包括“蘇、黄、陳諸公”之詩,將其視為“以時而論”的時代風格或流派風格之一。關於“元祐體”的範圍界定及其藝術特徵,學術界已有過較充分的討論,如有的學者認為:“元祐體”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維摩方丈與隨身叢林——宋僧庵堂道號的符號學闡釋
收藏 引用
《新宋学》2016年 第1期5卷 6-22页
作者:周裕鍇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 
緣起宋人譚友聞在爲徐光溥所撰《自號録序》中指出:“士大夫有號,其來亦良古。”(1)中華書局在陳乃乾等人編纂的《室名别號索引》出版説明中亦認爲:“古人起室名别號之風,由來已久,傳至明清,愈爲盛行,有些作家、藝術家的室名别號,往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规模东坡——宋僧惠洪在海南的“补东坡遗”
收藏 引用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6期41卷 22-26页
作者:周裕锴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200 
惠洪一生崇拜苏轼,其《石门文字禅》中化用苏轼诗句诗意一千多处,其文论主张也与苏轼如出一辙。惠洪在苏轼北归十年后被流放海南,写下“补东坡遗”诗七首,补足苏轼在海南当写而未写的内容。这种“补遗”方式可能受到苏辙《补子瞻送姜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禅与诗
收藏 引用
《书摘》2022年 第12期 92-95页
作者:周裕锴不详 
禅与诗两种文化现象上千年的交流融合,不知冲开了多少禅师的智慧之门,开启了多少诗人的性灵之窗,凝聚成多少莹澈玲珑的艺术精品。在沉静的观照下,在活泼的体验中,在出神人化的冥想里,在豁然贯通的顿悟后,于是,诗坛便有了“空山无人,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法眼看世界:佛禅观照方式对北宋后期艺术观念的影响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2006年 第5期 78-87页
作者:周裕锴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佛教禅宗观照世界的独特方式对北宋后期诗人观察认识世界的审美眼光颇有启发。本文讨论了宋诗人在佛禅哲学背景下所产生的若干全新的诗学概念和艺术观念,如由“万法平等”观生发出“妙观逸想”,将“周遍含容”观表述为“如春在花”,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风景即诗与观者入画——关于宋人对待自然、艺术与自我之关系的讨论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2008年 第1期 66-72页
作者:周裕锴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宋代诗人对待自然、艺术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新观念:一种是风景即诗,把风景直接当作诗歌,与之相对应的是风景即画,其中体现了自然创造出艺术、自然等同于艺术的思想;另一种是观者入画,观赏风景的诗人意欲进入风景所构成的图画,使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石门文字禅》中景画诗禅之交融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2016年 第3期 142-154页
作者:周裕锴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北宋诗僧惠洪对待自然、艺术与自我的观念,深受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诸公的影响,但更突出宗教的一维。其《石门文字禅》表现出他对风景、绘画、诗歌、禅学关系的独特认识,如欲念与审美的冲突,宗教幻觉下的变形,观照自然的人文眼光,以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可以群:略谈元祐体诗歌的交际性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 第5期 129-134页
作者:周裕锴四川大学中文系 
唱酬诗是儒家礼仪文化和人伦精神在诗歌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 ,它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交往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交际性是元年间苏轼文人集团唱酬诗中的突出特征。“以交际为诗”的元体在文学史上向来名声不佳 ,但平心而论 ,元体不仅未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中有画:六根互用与出位之思——略论《楞严经》对宋人审美观念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4期 68-73页
作者:周裕锴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唐前中国传统观念是五官各司其职,大乘佛教诸经论主张“六根互用”,《楞严经》对此身体哲学尤有发挥。北宋后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和以惠洪为代表的僧人接受了《楞严经》“六根互用”的思想,并将之运用到艺术审美活动中,形成打通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六根互用”与宋代文人的生活、审美及文学表现——兼论其对“通感”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 第6期 136-153,223-224页
作者:周裕锴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成都610064 
大乘佛教诸经尤其是《楞严经》中"六根互用"的观念,在北宋中叶以后士大夫习禅的背景下,逐渐向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方面渗透。以苏轼、黄庭坚、惠洪等人为代表,从个人修道体验出发,追求六根通透、一心湛然无染的境界。由此带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