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唐宏德"
1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上海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建设回顾与展望
收藏 引用
《华东电力》2011年 第8期39卷 1320-1323页
作者:倪镭 唐宏德 曹林放 叶军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200122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25 
回顾总结了上海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建设情况,阐述了建设地下变电站的理由。针对上海特大型城市电网的特点,总结分析了地下变电站电气设计和土建设计的技术特色和经验,对地下变电站主要设备的选择、配电装置的优化、辅助系统、建筑、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第二批全国电力勘测设计行业资深专家
收藏 引用
《电力勘测设计》2014年 第4期26卷 I0002-I0004页
作者:唐宏德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晏志勇,工程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外事办副主任、规划处处长、副院长;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副院长、院长。兼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化变电站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实现
收藏 引用
《华东电力》2009年 第1期37卷 124-128页
作者:陈文升 唐宏德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25 
基于IEC 61850标准中描述的3层结构(变电站层、间隔层、过程层)而建立的数字化变电站是近年来电力系统的研究热点。文章阐述了数字化变电站的特征、整体结构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分析其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并研究解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20kV变电站站用电设计的优化
收藏 引用
《上海电力》2001年 第3期14卷 44-45页
作者:唐宏德上海电力设计院电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200025 
在变电站的电气设计中,站用电系统的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站用电设计必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积极慎重地采用经过运行考验和通过技术鉴定的新技术、新设备,使设计符合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符合国情的原则。目前,在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风光储一体化发电应用展望
收藏 引用
《华东电力》2010年 第12期38卷 1891-1893页
作者:余寅 唐宏德 郭家宝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25 
分析了风光储一体化发电站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阐述了风光储一体化发电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提出了风光储一体化发电推广应用亟待完善的各项措施,并对其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分析
收藏 引用
《华东电力》2009年 第8期37卷 1306-1308页
作者:余寅 唐宏德 郭家宝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25 
分析了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建设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对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压电缆—架空线混合线路重合闸方案探讨
收藏 引用
《华东电力》2012年 第5期40卷 878-881页
作者:李超群 沈军 唐宏德 吕伟强 闵红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25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211106 上海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上海200072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主流厂家对于高压电缆—架空线混合线路的重合闸继电保护解决方案,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零序电抗继电器的重合闸策略,能够实现电缆故障不重、架空线故障重合的要求,该策略已通过了EMTDC仿真计算和RTDS数字动模试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35kV、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分析
收藏 引用
《上海电力》2005年 第2期18卷 151-154页
作者:叶军 胡万荣 唐宏德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25 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200122 
为了满足上海城市电网建设需求,符合技术先进,节约用地,注意环保的变电站建设方向,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进行了变电站典型化设计的工作。文章介绍了变电站典型设计的优势,对35kV和110kV变电站的各种类型的典型设计方案进行了介绍和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风光储联合发电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收藏 引用
《电力与能源》2011年 第1期32卷 61-63页
作者:唐宏德 郭家宝 陈文升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25 
阐述了风光储联合发电的发展背景和基本特点,分析了风光储联合发电技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容量配比、储能装置功率和容量选择、风光储系统调度策略、智能控制调度系统、无功补偿配置方案等关键技术,介绍了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工程应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媒介考古学:概念与方法——西格弗里·齐林斯基访谈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20年 第1期 125-132页
作者:唐宏峰(采访) 杨旖旎(翻译)柏林艺术大学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不详 
这篇访谈对媒介考古学的问题意识、概念方法、研究路径与对人文历史研究的价值意义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在最新的认识中,齐林斯基教授以无考古学为方法,从深层时间的角度打开历史的纵向与横向,挖掘变体,并以此扩展未来的可能。在这样的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