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姚琛"
5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健康老龄化视角下的健康行为研究:问题、成因及促进策略
收藏 引用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 第2期42卷 65-73页
作者:英洁 姚琛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健康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战略,健康行为作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关键路径备受关注。基于健康老龄化视角构建“内在能力-环境支持”框架,发现我国居民健康行为存在健康素养偏低、健康风险行为普遍、重医轻防显著和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宋代少儿题材璎珞纹在当代纺织品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收藏 引用
《工业设计》2025年 第1期 139-143页
作者:梅晗 刘芸希 姚琛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杭州311199 浙江理工大学湖州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州313099 
为探究宋代少儿题材璎珞纹的艺术魅力,并探究其在当代纺织品上的设计策略及实用价值,文章基于宋代少儿题材璎珞纹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图像分析法,系统地梳理宋代少儿题材璎珞纹的发展渊源及特征,并对璎珞纹在当代纺织品中的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项目教学法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
收藏 引用
《装饰》2010年 第10期 106-108页
作者:姚琛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等设计教育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其应用也经历了从最初的热情参与到逐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过程。当下高校日渐注重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仍旧存在指导教师的能力培养、方法导入时机选择、项目来源等问题,需要解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音乐隐性教育在中职广告专业中的应用
收藏 引用
《北方音乐》2018年 第23期38卷 178-179页
作者:姚琛嘉兴技师学院浙江嘉兴314000 
现行中职学校中,对音乐教育的要求不仅停留在传统的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还十分重视"为专业服务"的理念。这就突出了"专业"在音乐课堂设计与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强调通过音乐中的隐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代绫纹样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收藏 引用
《服装设计师》2024年 第10期 44-47页
作者:张殊梦 姚琛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绫在中国传统丝绸品类中占重要地位,而绫在唐时期达于极盛,以本土文化为生命力,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转化和创新。唐绫纹样以纺织艺术的形式作为唐代文明中充满智慧与艺术的一部分,研究其艺术特征以及文化内涵对现代装饰设计发展具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闽西客家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研究
收藏 引用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 第4期20卷 27-32页
作者:姚琛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350102 
从装饰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闽西客家传统民居装饰的代表性形制、演化、审美文化特征,以田野考察法为主,辅以文献资料法,对闽西地区典型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进行分类与对比研究。认为闽西客家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代表性形制包括方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葫芦形造物艺术的演化、形态及象征意义
收藏 引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 第5期 161-163页
作者:姚琛 王阵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350102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中国传统葫芦形造物艺术在演化上具有历史阶段性特点,在形态上可分为三维实体和二维平面两大类型,具有原始宗教观念、祈祥纳吉的生存观念、道释标志与文人品格等多重象征意义,是发展相关文化创意的宝贵资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谈江西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外在艺术特点
收藏 引用
《戏剧之家》2020年 第8期 52-52,54页
作者:姚琛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江西省龙虎山是我国著名景区,更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中心区域之一,时至今日仍具有十分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天师道及其完备的科仪音乐形式一直被作为重点对象进行研究。科仪音乐包含仪式动作、曲式曲牌、乐队编制以及文化属性等内容,对这些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纺织品硬成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收藏 引用
《丝绸》2009年 第5期46卷 21-23页
作者:林楠 叶美玲 姚琛 唐洁芳 尹艳梅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杭州310018 
通过对纺织品硬成形整理剂的种类、用量、烘干与定形温度以及时间等工艺参数的确定,对硬成形后的纺织品面料进行了耐破度、透气性、水溶解性、雕刻等测试,将纺织印染的面料涂层整理和工业设计的模型制作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用纺织品制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畲族民间造物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 第5期36卷 18-21页
作者:姚琛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畲族传统造物艺术是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服饰、餐饮器具、建筑、宗教信仰造物方面遗存丰富,但面临着造物品类的消失、手工技艺失传以及对造物意涵体认模糊等生态困境。文章认为应采取文化生态学的整体观,保护畲族造物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