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孙发成"
4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孙发成数字油画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24年 第8期 182-182页
作者:孙发成浙江师范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具身实践到智能嵌入:媒介演进中非遗活态传承的新向度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4年 第2期 108-115页
作者:孙发成浙江师范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 
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生命力的表征,活态保护是非遗保护的根本实现手段。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各种媒介,物质媒介、符号媒介、传播媒介等不同媒介类型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条件。其中,身体媒介极为重要,身体在场和具身知识确证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孙发成【海报设计作品】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6年 第1期32卷 290-290页
作者:孙发成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孙发成(1982-),男,汉,山东安丘人,东南大学文学(艺术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讲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活态保护视阈下传统手工艺人的知识体系及其传承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2年 第1期164卷 95-104页
作者:孙发成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传统手工艺人在技艺实践中所创造、传承的独特知识体系是传统工艺活态保护的关键。作为与手艺人主体紧密融合的知识体系,其具有具身性与嵌入性、动态性与开放性、差异性与稳定性等特征,其内部的知识形态由隐性知识、嵌入的编码知识和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开普敦鸵鸟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23年 第1期 180-180页
作者:孙发成浙江师范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传统工艺活态保护中的“身体”价值与“活态”空间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0年 第4期 55-63页
作者:孙发成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活态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重要理念,在传统工艺保护领域中也得到广泛探讨。传统工艺的活态保护应该从手艺人主体视角切入,肯定手艺人的身体价值,确认手艺人具身化的知识系统和实践系统是传统工艺活态传承的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一般艺术学研究现状的考察与反思——以2004—2008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对象
收藏 引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5期11卷 80-85页
作者:孙发成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本文基于中国期刊网(CNKI)的平台,以"艺术学"为关键词,对五年(2004-2008)来公开发表的一般艺术学研究论文进行了梳理、统计、考察,力求较为客观地反映近年来一般艺术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对一般艺术学研究的当代性和研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隐性知识”及其当代转化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7年 第5期 50-54页
作者:孙发成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隐性知识的存在是传统手工艺保持生命力、突显创造性的源泉,同时它又阻碍了优秀技艺的传播,延缓了行业水准的整体提升。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过程中,隐性知识一方面以人为载体、以工艺过程为核心动态表现,另一方面又以作品为依托、以材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0世纪以来中国民俗艺术研究的逻辑演进与学科建构
收藏 引用
《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 第5期5卷 110-116,192页
作者:孙发成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20世纪以来,中国的民俗艺术研究经历了从学者引导、学界推进到学科自觉的百年历程。第一阶段是民俗艺术研究的探索与发展期,相关研究主要依附于民俗学和民间文化展开;第二阶段的研究已经实现了民俗艺术的理论自立,摆脱了民俗学的束缚,&q...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俗艺术的审美阐释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5期31卷 1-6页
作者:陶思炎 孙发成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江苏省文联 
民俗艺术作为一种根植于民间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美的形式构成要素,寄寓着下层民众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理念,也是民俗文化、民俗观念、民俗心理的重要载体。和高雅艺术相比,民俗艺术的审美观照在审美发生机制和层次、审美特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